第一章 郑玄门下
后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晚春三月的一天,太阳已经升起来了,照在一处乡村的农舍院里。过了不久,这里的人越聚越多,远远望去,不仅宽敞的农舍里填满了人,便是农舍外面也是里三层外三层,粗略估计,陆陆续续围拢过来的不下千人。人虽多,但是秩序井然,无人大声吵闹,只是此起彼伏、成群地低声交谈。 日上三竿,大概将近巳时的时候,就听农社内有人在圈内高声叫道“先生到!” 农舍内外立刻是鸦雀无声,随即在一个年轻人的搀扶下,从草庐中走出一位老者,这位老者将近花甲,须发花白,眉目间尽是风霜之色,然而面带寿相、精神矍铄,三绺长须随风微荡在胸前,一看之下,便令人肃然起敬。这不是别人,正是名震天下的经学宗师康成先生郑玄了。那个年轻人,方脸长眉,容貌和郑玄很是相像,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便是郑玄的儿子郑益(字益恩)。 此处不是什么郡县学宫,更不是雒阳太学,而是青州北海郡高密县郊外的一处乡亭。 郑玄因为受党锢之祸,不得入仕,伏居故里。但又嫌城内嘈杂,便和弟子们住在了城外。他每隔一日,一到巳时就公开开讲授学,这日又到了公课的时候了,四面八方的人往此处汇集,都是去听郑玄讲课的,不但有士人、缙绅,甚至很多贩夫走卒、短衣乡农也混杂其中。世人都说,郑玄秉持着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不管身份、地位,只要肯去听课,他全都欢迎。 郑玄出身低贫,却虚心向学,少年时为乡啬夫,繁重琐事之下仍不改其志,后得时任北海相的颍川名士杜密征辟,先为国中吏录,后入太学授业。在雒阳,郑玄先后跟随京兆第五元先、东郡经学家张恭祖、下邳名臣陈球学成了算数、古文、律令,其学问在关东首屈一指、无出其右。 盛名之下,郑玄仍不知足,便通过友人卢植的关系,西入关中,拜扶风人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马融学问当时堪称古文天下第一,门徒愈千。郑玄学成之后,马融赞道“郑生今去,吾道东矣!”郑玄也没辜负马融的期望,守节不仕,于家中传道受业。 建宁元年(168年),天子刘宏登基,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171年)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自此郑玄安心守在家里,不问世事,只专心授业。 郑玄被禁锢之后,曾经三千弟子散去大半,多少曾经资助过郑玄的人为了避免被连累也都纷纷疏远。郑玄师生们的日子越发清贫,但所幸大家自食其力,也能坚持下去。可是一年半前一场意外失火,少去了郑玄几乎全部积蓄,日子险些就过不下去,知道一年前情况才好转过来。 此时的这处住所是他和弟子们在乡人的帮助下自己搭建的十多间草庐,外面还围绕着很多临时搭建的棚屋,是那些不得入室的弟子的所居。讲课的地方是在露天,与寻常农家场院没什么区别,一侧还堆着些干草、叉耙之类,因为是公课之日,便有行商过来当场兜售坐席、饮水和点心。 院内,离郑玄最近围坐这一圈的,都是郑玄的入室弟子,其中有一个少年,才十六岁,身形因为年少还有些消瘦,但身高七尺,已经和成年人差不多高了。相貌也是非常英俊,笔直的眉毛在末处微微上翘,凌厉的眉峰几乎要伸入鬓角,眼睛细长,微微含笑,山根鼻梁高耸却不粗壮,上唇有点薄,脸也有一点点长,但却更显英武之气。这个少年名叫姜泫,字伯霈,他旁边还有一个少年,容貌和他极其相像,是他的幼弟姜朋,排行第四,尚未取字加冠,相比之下身子瘦小了太多,年龄也仅仅十岁而已。 姜泫和姜朋是郑玄的入室弟子,所以两人直接坐在了郑玄的坐席边上。这一圈都是郑玄的入室弟子,有山阳人郗虑(字鸿豫)、赵商(字子宋)、北海人张逸(字逸之)、管宁(字幼安)、邴原(字根矩)、孙乾(字公祐),平原人华歆(字子鱼),乐安人国渊(字子尼)。 其中张逸、郗虑和赵商年龄最大,都已经三十多了。在原本的历史上,张逸和赵商一直没有出仕,隐居著书,而郗虑则因为支持曹操篡位、入宫搜捕伏皇后才做上了御史大夫的位置。 至于年轻一点的管宁、邴原、孙乾、华歆、国渊,后来基本上不是名士、便是名臣,都做到了声显一时。 入室弟子这一圈之外的次一圈,是自带着席子的上品士人,所谓上品,都看家世,不是世代冠冕,便是一时豪贵了,那些临时搭建的棚屋便是他们用来居住的,短的能留在这听十天半个月,长点的也就会留一两个月。再外圈是虽穿长衫,却无草席的寒门士子,家中或是乡间豪富,或是清贫之家。最外圈是短衫庶民,虽说贩夫走卒皆可听讲,但人们还是自然地分出了等级高下来。 郑玄来至圈中央,屈膝坐下,抱着膝盖,而离他距离最近的姜泫却还没注意到老师已经到了,竟然没有行礼。 这几日,姜泫心神不属,原因是因为听闻了附近的一些消息,有暴民为抗苛捐杂税冲击官吏,有太平道徒抗拒亭长,还有大盗流窜乡亭、杀死蔷夫。蔷夫,一乡之长,郡国之所命,也是有秩官吏了,但被人杀害之后,县寺、郡国却一直抓不到凶手。 曾经,宦官、外戚虽然专权,但有窦武、刘淑、陈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人豪强等心向朝廷,局势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所谓“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但第二次党锢之祸后,十五年间,党人罹难,士子噤声。 去年元月,天子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太尉许彧、司空张济承望内官,受取货赂,其宦者子弟、宾客,虽贪污秽浊,皆不敢问,而虚纠边远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吏民诣阙陈诉。二月,冀州大疫。夏,四月,关中大旱。五月,庚申,永乐宫无端起火,酿成署灾。七月,有星孛于太微。 此只天灾,更有人祸。与此相随,陈耽被罢免下狱害死,阉宦无所制约,日益猖獗,宦官势力达到极盛,时中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粟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宁典等十二人皆封侯,贵宠无比,时人称为“十常侍”,当今天子刘宏曾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可见其与天子的关系。于是十常侍无所忌惮,各起高宅大第,规格不亚于皇宫,又其父兄子弟出任州郡牧守,残害百姓,贪暴胡为,祸乱地方,无人敢问,天下怨声四起,十三州民乱迭发,又有北狄之乌桓、鲜卑蠢蠢欲动,西羌进犯,南蛮迭起。 从高祖刘邦入咸阳之后二百年,先是王莽乱世,又有光武中兴,至此又二百年了,如今乱世之兆已经显现,不知那席卷一切的乱世,又是何时到来? 姜泫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十六年了,他本不属于这个世界。 十六年前,他是异世界的一名军校高材生,更是身世显赫的开国三代,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他所在的区域突然磁感异常,装甲车无故爆炸,一觉醒来就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和他所在的世界非常相似,他起初以为只是穿越到了古代,后来渐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之后,才知道这其实是另一个世界。 姜泫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只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但一个婴儿却拥有一个成年人的心智。姜泫渐渐长大,学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他知道了,这个古老的帝国名叫大汉,很多时候自称中国、中华、华夏、神州,从蛮荒远古的三皇五帝,再到夏商周秦一直延续至今。而他当时所在的位置是凉州汉阳郡冀县,州治所在,在帝国的西北,这里有丝绸之路、有羌人常年做乱,这里名将辈出,威显一时的凉州三明就是他曾祖父的弟子。 姜泫的家族在整个凉州也是世代冠冕,不仅有经学传家,也是历代将门,家传《礼记》与《韬略》。姜泫毕竟不同于寻常孩童,因为有着一个成年人的灵魂,外在表现的,便是天赋异凛,学习的能力和动力都非族中其他子弟可比,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在郡中也是无人能及,被族中长辈寄予厚望。所以他十五岁便行了冠礼,取字伯霈,带着当时仅仅九岁的幼弟姜朋游学山东,如今离家已经一年多了。 而二弟姜烨、三弟姜晨不好文事,则留在了家中,陪伴父亲。 离家之后先到了西京长安,在长安,姜泫和姜朋得到了经学大家京兆长陵人赵岐(字邠卿)的推荐,前往青州北海高密,入得郑玄门下。这个赵岐是马融的侄婿,而马融则是郑玄得授业恩师,因为这层关系,姜泫和姜朋才得以冲龄入门。当然,姜朋也是个天才,姜泫有时候甚至觉得这个弟弟也是穿越过来的,但几次试验,最终也只证明这孩子确实只是聪敏过人罢了。 姜泫穿越以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更是惊人,姜朋也颇有天赋,二人很快就得到了郑玄的重视,更得到了诸位同门师兄的喜爱。 郑玄注意到了姜泫的失神,不过也没在意。便要开讲了,也没什么开场白,只是清了清嗓子,张嘴就开始宣讲。大概因为他一个人声音太低,农舍外的人听不大清楚,所以次圈还有几个大嗓门的士子,帮忙同声传达。 “今日说《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开篇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背了一段书,郑玄便发问了,道“谁知,这首段何意?” 姜泫不知怎的,今日一早起来便满脑子都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对过去的担忧,旁边的姜朋拉了拉姜泫的衣袖,姜泫一抬头,见郑玄已经开讲了,便急忙拉回思绪。 进来几日,郑玄便发现了姜泫心神不属,几次想发问,但还是觉得少年人有些小心思也正常,这才忍住。可是今日姜泫实在一反常态,在公课刚开始的时候就走神,郑玄出于关心,拍了拍姜泫的膝盖,问道“伯霈,这《礼记》是你家传经学,你必早有所悟,这首段何意啊?”姜泫这样也不是一两日了,郑玄早就已经察觉。 郑玄之前背的那段书,姜泫都没听到,但“首段何意”这句话可听到了,《礼记》诸篇,姜泫从小背的滚瓜烂熟,自然不需要郑玄再提醒一遍,回过心神,略一思索,便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谓明德,即为主张,即为治国之道。” 姜泫低头颔首,他没注意到,郑玄的目光微微闪烁一下,随即又暗淡了下去。姜泫没做停顿,继续说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易解也。修身为根本,如何修身,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了……” 姜泫正要继续说下去,郑玄却打断道“且细细说来。” 姜泫只好重新解释,道“所谓正心,便是正求学立世之心。至于诚意,泫以为,当为立志。至于致知,昔日刘中垒(即刘向)所著《烈女传》有言‘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知,当做辨析之意,致知,便是能够辨析世间道理。” 见郑玄并没有再打断,姜泫继续说道“格物,诸事之基础,格为研习,物亦为世间万物,故格物即为研习万物之道理。” 说到这里,姜泫停顿下来,疑惑道“先生,如此理解,格物致知,起不重复?” 郑玄点了点头,露出笑容,对姜泫表达的疑惑似乎非常满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人之志也。”姜泫突然感觉郑玄有了些许变化,变得神采奕奕,变得神情飞扬。“修身,大学之重点,那如何修身?便是格物致知,格物,物为何?若为世间万物,恐我辈子子孙孙也不能格尽。” 郑玄说到这,见众弟子还是疑惑,就接着说道“治国平天下,我辈毕生所愿。然若治天下,以和为先?” 治国平天下,当然是以修身齐家为先,诸位弟子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了。但姜泫的思维已经跳出了《大学》。若不依照《大学》所说的顺序,那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前提是什么呢?姜泫想到这,精神一振,立马脱口而出“治天下,必知天下!” 郑玄略感惊讶,过了良久,才淡淡问道“然也!然如何知天下?又何为天下?伯霈可知?尔等可知?” 诸位弟子都有些茫然,姜泫也一时回答不上来。天下,当然是这个国家,或者说和这个国家相关的匈奴、鲜卑等等。但郑玄所问的答案,必然不是这个。但还是试探性地问道“是人?” “孺子可教!”郑玄点了点头,含笑道“士农工商,豪右闾左,官吏庶民,男女老幼。这,便是天下!然,人各有欲,私欲,公欲。乡里,郡县,乃至朝堂,就有其周转之道理。所谓格物,便是这其间的道理了。 众弟子之中,除了姜泫,最活跃的便是孙乾了。孙乾先行一礼,问道“敢问先生,那如何辨析一众道理?” “天地人,缺一不可。” 姜泫和孙乾对视了一眼,又同时抬头看了看天,这“天”指的应该不是上天,更不可能是指这湛蓝湛蓝的天空,其他弟子也跟着二人一会儿看一看天,一会儿看一看地。 最后,还是姜泫敏捷,率先想到,只听他说道“这天,便是根本之典章制度,于国便是立国之本,于家便是家规家法。” “地呢?” “便是国,是家。” “人呢?” “便是国内国外之人,家里家外之人。” “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郑玄连续说了两句孺子可教,可见心中欣喜和对姜泫的赞赏。 可姜泫却暗自疑惑,这《大学》名为修身,实际上讲的是治国之道啊,严重些说,讲的是帝王之术。不过,这个疑惑,姜泫没有对郑玄再说,而是说起了近日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另一份疑虑。“先生,泫听近日闻,高唐县中有大盗击杀蔷夫,又有营陵太平道徒抗拒官吏。泫恐阉宦日益骄横,士人噤若寒蝉,以致天下大乱,泫立大丈夫之志,欲平天下,却百思不得其法。” 两汉年间,无论士人还是百姓,皆好大言,昔日陈蕃曾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天下人皆以为常,姜泫虽然年少,但有此言,郑玄及其弟子投来的是钦佩、赞许、勉励的目光,而不是嘲笑和轻蔑。 郑玄微微点了点头,又说道“士人当以天下为己任,伯霈为国而忧,确是士人之责。然且问,若平天下,‘道’与‘术’,孰轻孰重?” 姜泫顿了顿,说道“若只重‘术’,治标留根,如窦武陈蕃,阉宦不能平、朝政不能清,以致遗祸至今。若只重‘道’,则空谈矣。泫以为,当‘道’、‘术’并重,知行合一,方能作为。” 郑玄又赞赏地点了点头,道“关凉之士重实务而轻空谈,伯霈确有其风。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接连说了两遍如此甚好,郑玄又接着说道“伯霈,入我门下已近期年,当有所成了。” 郑玄言下有让姜泫离去的意思,姜泫听了出来,心中惶恐,疑虑是否是因为最近心思不属,使郑玄怪罪,急忙直起身子又跪拜道“泫惶恐,思而不学,有违先师教导,先生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