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六章 争论
“学生桐城方以智、桐城孙临、华亭徐孚远、太仓吴伟业见过王大人。” 这些人来访,令王越很好奇,因为这几位都是复社成员。其中方以智是举人功名,其他人是秀才功名。 王越气地道:“几位大才请坐!” “大人过奖了,我等算不得大才!”方以智向王越又拱手道:“学生代表桐城父老,感谢王大人剿灭流寇,驱逐献贼,令桐城得以保全。” 方家和孙家都是桐城大户,方以智正是孙临的大舅兄。崇祯八年,张献忠第一次进犯安庆地区,方以智和孙临移居南京避难。 王越笑着道:“这是本官份内之责,不必道谢,快快请坐。” 这几个人里,王越对方以智比较感兴趣,因为方以智算是明末少有的科学家,而且医学、物理、自然科学、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王越要在明末建立工业,又在城学校推广数理化等知识,所以方以智这个人曾经在他的脑海里打过转。 孙临和徐孚远两人的共通之处就是文武全才,最后都死于抗清活动中。 吴伟业其实就是吴梅村,著名诗人,就是他定义吴三桂降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其实对于大明文人,王越有好感的并不多,但这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群体。 待他们坐下之后,冒襄解释道:“几位好友听说卑职任职明报编辑,特来相聚。正好大人身在南京,特地引荐给大人。” 其实这些人都是明报的忠实读者,明报的销量正在与日俱增,明报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虽然王越在明报上发表过抨击东林党的言论,但后来这样的言论越来越少了。 主要是王越懒得和他们争论了,期望这些文人们能够自我改变太难了。 士子们对王越的言论也不是都不认可,头脑清醒的还是大有人在的,而且他们也看中了明报扬名立万的威力,所以很是趋之如骛。 东林党人创办的士林报已经沦为士林圈子里的月刊了,反正就是他们关起门来自己玩的东西,发行频率太高就会亏本。 王越问道:“诸位联袂而来,都是要做明报的编辑吗?” 这些人的水平当然都没有问题,只是一想到自己得明报要成了复社众人的聚集之地,总觉得非常古怪。王越倒是不怕他们的复社思想成为明报的主导,毕竟发行、主编、审核的都不是他们这些人。 方以智道:“学生前日偶见王大人的车队进城,那车子无牛无马,却能行动自如,甚是好奇。问起辟疆,他也瞠目不知,因此前来求教王大人解惑。” 王越点点头,方以智后来编写过《物理小识》,在机械和物理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而且还做过不少实验。同时他还是位自然科学家,机动车辆确实超出了目前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 “这个说来话长了。”王越笑着道:“这种车子之所以能够自己行走,其中包含了很多学问。如热力学、动力学、机械学等学科,每一门学问都不是一句话能够概括的。” 方以智等人犹如在听天书,因为这些学问是从未听过的。 方以智向王越一抱拳道:“莫非王大人这里有此类学问的书籍?学生斗胆,若王大人得便,能否借与学生一观。” 大明朝的知识分子比我大清后来的那些人开放多了,对于外来科学从来都是兼容并蓄。方以智就很重视欧洲的科学进展,而且并不盲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消化。例如他对于西方地圆说,就是首先考察了地圆说赖以成立的观测证据,然后才加以接受的。 对于传教士的错误说法,他则予以批驳。例如他反驳传教士关于太阳直径的说法,并做小孔成像实验加以说明。 另外,他对于光的反射和折射,对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隔音效应,对于色散,对于炼焦、比重、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都是领先于同时代人的。 王越道:“这些书籍本官没有携带,在我城,这类书籍应有尽有。如果密之对此有兴趣,可以到城学习。” 他说的是学习,而不是观看。城学校的基础教育课本,培养技工的厂子里充斥着大量的技术类课本,这些就够方以智喝一壶的了,这毕竟是今后几百年人类科学知识的结晶。 城的技工们通过扫盲,已经能够大概看的明白那些技工类书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进度是很快的。以后条件成熟,王越打算成立技术学院。 “应有尽有?”方以智有些难以相信地道:“莫非大人正在城传授这些学识?” “没错!”王越点头道:“而且城的所有民众都要参加扫盲教育,要求人人都识字,人人都会写信,人人都要会四则运算。” 震惊,无比的震惊! 吴伟业插口道:“王大人,莫非女人也要识字?” 听了这话,王越脸一沉道:“女人当然要识字!难道女人没有识字的权利吗?” 吴伟业道:“子曰:唯小人与女子………!” 王越挥手打断道:“请不要曲解圣人之意,本官认为无论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莫非梅村先生也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吗?我们在场的哪一位没有母亲,女人能和小人相提并论吗?” 吴伟业闻言无语,这位王大人的言辞也太激烈了。 就在吴伟业有些尴尬的时候,孙临笑着拱手道:“素闻王大人的天策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学生喜好兵法,尝翻阅众多兵书,特向王大人请教天策军是怎么练兵的,用的是哪些兵法。” 这个问题王越很蛋疼,天策军有什么兵法?但还是坦诚相待,认真地道:“孙先生,本官没有学过任何兵法。实力决定一切,当实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一切兵法都是徒劳的。所谓练兵无非是纪律严明、粮饷充足,勤于训练,赏罚分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