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老太太个子很高,年轻的时候应该有一米七多,就是这会儿八十多岁了还比张兴隆高一点儿。 张万智年轻的时候一米八多接近一米八五,这会儿腰弯了个头缩了,也是比张兴隆高。 到是登对。 两个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遇到的认识的,反正就认识了,还唠的挺好,应该是有共同语言吧,他们俩小的时候还是光绪年间呢,那个年代的事情估计也就只有他俩能在一起说说了。 张万智出生那一年,官场现形记出版,朝廷正式开始女学教育,全国以律法的形式禁止买卖人口。 京汉铁路全线通车。 那一年西南大学,四川农大还有太原五中建校,鲁迅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署名是周树人:《中国矿产志》。 那一年北京动物园建成,中国有了第一部出版法。 《绘图京都三庆班真正京调全集》出版,这些安徽艺人创造出了后来的国粹:京剧。 黄星在日本制定了同萌会《革命方略》准备起义,保定陆军军官学堂开办,安源煤矿开工,中国结束了科举制度。 那一年,溥义和婉容出生,还有阿道夫艾希曼,勃烈日涅夫,奥那西斯。 罗瑞清王稼详乌蓝夫都是在这一年出生。 这一年俞樾逝世。 这个名字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写了《春在堂随笔》,《茶春室丛钞》,《春在堂全书》和,《七侠五义》。 这一年清庭准备施行君主立宪,发布了《宣示预备立宪谕》,袁大头编刊《立宪纲要》。 然后这哥们就玩起了花活,左右逢源,窍国夺权,最后搞了一出登基的闹剧。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进入了天灾人祸不断的长达七十年的各种动荡之中。 张万智生长在山里的猎户家庭,从小到大还有哥哥庇佑,老王太太这一生可以想像有多么的艰难,有多么的顽强和不易。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真的。 两个八十多岁的老姐弟大有点相见恨晚的意思,每天都结伴出去逛一大圈儿。 其实是老王太太带着张万智进厂里去搬铁。 对,是搬,不是偷。 人家偷得偷偷摸摸闪闪躲躲,得绕着门卫经警小心弈弈的来,她不是。 她就是带着个口袋大大方方的进去找能拿得动的,然后搬出来扛到废品收购站。好的新的她不碰,都是找废旧边角料这些。 一般情况下她会扛一些出来,走到厂子大门的门卫室,把铁放下敲敲玻璃:“替我看会儿。”然后回去再搬一次,门卫敢怒不敢言,只能帮她‘看着’。还真不敢给弄丢了。 也不多弄,一天一次,像上班一样。回来她还要在家里做家务什么的,给孙子带孩子。 孙子孙媳妇的工资她都让她们自己攒着,家里的花销基本上都是老太太去搬回来的。 她总说她要死了,让她们攒点钱,以后好好过日子。 好在她的孙子孙媳妇都是能干的,都是通情达理恭良温俭的过日子人,将来的日子也不用愁。不像四号楼成天装精神病的那个,那个是真的混横不讲理的。她儿子就是一个混子。 张万智每天跟着老王太太去厂里溜一趟,弄点废铁卖到废口收购站去,然后两个人一起回来,各回各家。 其实也没多少钱,都八十多岁了,你让他使劲背能背多重?一天几块钱,回来往张景义那一交,张景义也高兴,在她的记忆里,一天几块钱的收入还从来没有过,这已经是好多钱了。 原来在张家堡那会儿,全家一年的现金收入也就是十几二十块钱。 她的金戒指手镯脚镯全卖了,为什么?还不就是挣不到钱没钱过日子了。 …… “二民哪,有时间给你姥和姥爷好好照几张相片,洗几张放在那。”晚上吃饭的时候,刘桂新忽然对张兴隆说起照像的事情。 “我也要照。咱们家都没照过全家福呢。妈。”张兴兵赶紧掺合。 “那就照呗,等你大哥回来咱们好好照几张。我就是突然感觉呀,你姥和姥爷岁数确实大了,现在瞅着都没什么精神了,唉,估计也没几年的事了,照几张相片将来有个念想。” “我姥原来相片不都让我二哥给剪了吗?那要是留到现在多好。”张兴兵捧着饭碗斜上了张兴隆一眼。 “我那会儿不是小不懂事儿吗?”张兴隆使劲瞪了弟弟一眼,哪壶不开提哪壶,小告状精。 “是可惜了的了,你姥年轻前也就剩那么几张相片了,还让你给祸祸没了。”刘桂新看了张兴隆一眼。 那都是过去好多年的事了。 那会儿张景义还住在张家堡南沟,那年暑假,张兴隆学会了用剪子,手就有点痒痒,坐在炕上得什么剪什么。 也不记得怎么就翻着了张景义年轻时候的照片。 那会儿的相片都是花边,不像现在照片这样都是直边的。 然后张兴隆就拿着大裁缝剪子开始修,想把相片的边修齐整。 然后剪着剪着相片就没了,变成了一堆碎屑。小孩子不懂东西的珍贵。 张景义当时发了火,拿小笤帚疙瘩揍了张兴隆一顿,但是揍也晚了,相片已经没了。 张兴隆还能记得那两张相片,张景义穿着裘皮大衣,挎着漂亮的小皮包,手里夹着烟卷,烫着大波浪,戴着金首饰,耳环项链手镯一样也不少。 而且张景义年轻的时候特别漂亮。 就和老上海那些明星照广告照差不多的感觉,不过穿的可比她们讲究多了。 她那会儿可是真正的上流社会,官太太,日本宪兵见到也要敬礼的。 那会儿张景义抽的烟都是骆驼,粉包,吃的菜要放味精,想吃什么就打电话叫,去戏馆子听戏都要坐前排有专人伺候着。 谁能想像得到,就是这样一个双手不沾阳春水的女人,最后为了儿女能在大山沟子里变成了地道的农妇,每天劳动耕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还好,你姥爷的相片还有一张,你姥一直收着呢。要不是这相片啊,我都快忘了我爸的模样了。”刘桂新叹了口气,放下筷子,眼睛直直的看着墙壁,也不知道想起了什么。 也许,是她童年的快乐时光吧。 那个每天骑着自行车回来,会笑着抱起他,会给她买糖果糕点的人。 她总回忆起,夕阳下庄河家门口那条长街,还有街面上拉洋片的吆喝声。 “金荣啊。” “嗯呢,我在。” 每天坐在大门的门槛上望着长街,等着爸爸下班哥哥下学,这会儿想起来都是那么温馨甜蜜。 也是她这半生记忆里,唯一的,短暂的一段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