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2节
“这个过程可能会发现某种新粒子,可能会发现某种对现实有用的新技术,甚至可能发现一个新物理。” “更重要的是宇宙学势必将会成为今后极其前端的研究方向,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会成为我们舆论拼图的一环。” 说到最后。 徐云的语气已然带上了些许个人情感。 在他穿越来的2023年,宇宙学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争议颇多。 有人认为如今的人类研究宇宙没有意义,对于人类的技术应用没有任何帮助,咱们目前老老实实想着登月或者登火星就行了。 好比你一个小科员,却要了解省里领导开会的日常和内容,让你知道了又有啥用呢? 但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错误的认知。 首先探究宇宙最基本的理由之一自然就是探索欲,人类除了生活还有精神世界。 就像小孩会问为什么、读者会问作家什么时候更新一样,人类也会好奇宇宙的种种来历。 用文青一点的说法,就是“人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而且这仅仅是最底层的精神诉求之一,宇宙学还有很多进阶的价值意义。 除了徐云所说的小行星系统之外,宇宙学和现实有关的技术还有很多。 举个例子,原初黑洞。 原初黑洞是一类理论预言的存在于早期宇宙中的天体,也许可以通过它导致的射电暴进行观测。 为了更有效地从嘈杂的背景中提取微弱的信号,袋鼠那边的工程师奥沙利文带领团队发展出了一套基于快速fourier变换的技术。 多年后人们开始寻找高效的无线通信方案,需要解决室内信号因不断被反射产生的噪声问题。 结果奥沙利文发现,当时应用在宇宙学观测上的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点——于是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wi-fi的雏形从此诞生,奥沙利文也被称之为wifi之父。 还有韦伯空间望远镜。 这颗望远镜的使命是用于观测高红移星系,技术团队根据高红移成果优化出了很先进的波前成像等光学技术,这促进了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新型隐形眼镜的设计。 其中能谱红移的波频和人眼的成像还有关联,赛博朋克里的那种义眼如果能出现,大概率就会脱胎于这个研究。 还有含有宇宙学常数Λ的宇宙模型,它的静态宇宙解就是现在超算迭代的一个核心要点。 同时除了现实技术的影响,宇宙研究对于现有理论的优化也有很重要的价值。 早先提及过。 老爱的相对论依旧是目前的绝对真理,标准粒子模型对于如今的物理学界也凑合着够用。 但是…… 如果当人类科技发展到星际水平之后,相对论也好、标准粒子模型也罢,它们必然都会如同经典物理一样,成为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解。 到时候必然会有更加全备的理论替代掉它们,当然了,那些新理论肯定不会是民科的玄学成果。 而想要优化、发现那些新理论,宇宙的诸多研究显然是一个很合适的方向——比如说宇宙膨胀加速阶段的起因机制、重力波天文学、超新星变光机制等等…… 当然了。 如果理由只有以上几点,徐云未必就会提出花如此的大成本去建设红岸基地。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他提到的舆论拼图。 作为一名后世来人。 徐云实在太清楚宇宙学成果在后世的画风了——它在后世的真正价值并不是推进科技发展,而是用来攻击兔子。 每每国际上有什么宇宙学成果发布,各大平台下方必然可以看到【你国的研究者只会在桌上开白酒】之类的言论。 要不就是嫌弃你格局太低,不能站在【全人类】角度看问题的驳斥。 后世的兔子们也意识到了这个话语权的重要性,所以隔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fast之类的成果出炉。 不过由于起步的太晚,目前兔子们有不少项目都是属于听起来很振奋,但实际上没有投产的研发阶段。 后世为了能够赶上国际前沿的步伐,兔子们每年在相关领域的投入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总而言之。 宇宙学是一个最前端的研究领域,同样也是一个最前端的舆论阵地。 徐云之前费了很大的心力将粒子模型这块的话语权给拽到了手里,此时自然不可能放弃宇宙学这个未来硝烟滚滚的战场。 等到宇宙学这块拼图拼起来,徐云在舆论端的布局基本上就完整了。 加之兔子们手上还有从霓虹那边借来的无息贷款,这笔资金让徐云可以很从容的向组织提出自己的想法。 “……” 不过听到徐云的这些解释,杨振宁的脸上依旧有些迟疑。 毕竟wifi技术也好,未来的舆论情况也罢,以杨振宁目前的视野肯定是看不到那么远的。 但至少比起最开始的阶段,杨振宁内心的抵触倒也确实要没那么强烈了。 随后他想了想,又对徐云问道: “小徐,那你对这个红岸基地的规划是什么?除了脉冲星之外,还有哪些具体的研究项目?” 徐云闻言看了眼桌上的便签,这事儿其实他很早的时候就有过想法了: “杨先生,根据我的规划,红岸基地主要会研究五个项目。” “第一个项目自然就是脉冲星的探索,这部分可以和引力波结合成一个完整项目,代号可以叫做‘脉冲引力波探测计划’。” “第二个项目则是暗物质探测相关,这部分除了孤点……咳咳,您计算出来的那个暗物质外,还包括暗能量的探索。” 这一次。 杨振宁虽然没有继续说话,但脸上却明显的露出了些许意动。 暗能量。 这倒是个挺不错的课题。 根据弗里茨·兹威基的推论,宇宙中真正占比最多的并不是暗物质,而是暗能量: 肉眼可见的物质大概占比5%,暗物质占比25%,剩下的70%都是暗能量。 如今随着杨振宁推导出暗物质存在的数学证据,暗能量倒也确实可以列为一个后续项目。 于是杨振宁很快说道: “后面呢?其他三个是什么?” 眼见杨振宁没有反对自己的想法,徐云下意识便握紧了拳头,继续说道: “第三个项目是宇宙射线,这算是一个比较基础的项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加速机制等等,主要辅助的是高能物理的研究。” “第四个项目是黑洞,第五个则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杨振宁掀了掀眉毛: “小徐,看来你对宇宙热爆炸理论很有信心?” 徐云点了点头: “嗯。” 徐云想搞红岸基地的念头可以追溯到诛仙剑平台的时期,所以此时他给出的几个项目基本上涵盖了宇宙学的几个关键跨度。 脉冲星就别说了,这属于杨振宁本人都会同意的课题。 暗能量探测项目如果出现在元强子模型之前,杨振宁或许会选择反对,不过如今他亲手计算出了暗物质的存在,暗能量便也成为了一个有前景的方向。 同时暗能量也是后世公认的一个重大研究方向,根据2020海对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团队得出的测量结果,物质和暗物质合计占宇宙总质能的31.5±1.3%左右,剩下的则都是暗能量。(doi:10.1126/sce.1146673) 第三项的宇宙射线则是最对杨振宁专业的领域,也是五大项目组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所以这五大项目中,徐云真正想要力推的主要是最后两者: 黑洞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第716章 抢了霍金饭碗(上) 得到了徐云的肯定答复后。 杨振宁下意识在面前的算纸上画了个【o】型的圆圈,眼神闪烁莫名: “黑洞么……” 早先提及过。 在眼下这个世纪的40年代末,人们成功的在平直时空中把各种物质场实现了量子化。 于是他们便很自然去试着如何将弯曲时空中把物质场量子化,以及将引力场本身量子化。 即使在建立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遇到巨大疑难与阻力的时候,也依旧不妨碍人们在弯曲时空中建立量子场论。 彼时的时空仍然是经典的,物质场则是量子化的。 不过不同于经典物理的牛一牛二找个空地就能验证,“场”这个概念计算起来容易,想要在现象上验证它却有点困难——至少对于60年代的科技水平来说确实如此。 而黑洞这玩意儿,无疑一个是检验弯曲时空量子场论的有力场所。 黑洞被提出的时间其实很早,早到可能有些颠覆许多人的认知: 黑洞这个概念最早问世的时间,是在1783年。 没错。 不是1983,也不是1883,而是1783。 这一年华夏正值乾隆四十八年,乾隆帝第四次东巡盛京完毕,大肆挥霍了一笔钱财。 同时在乾隆抵达吉林的第五天。 当时剑桥大学的地质学教授兼牧师约翰·米歇尔,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讲中推测了太阳引力对其辐射光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