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页

    这明显就是火上浇油。

    康熙这么一说,太子胤礽越发想起在南巡时的事情。看看胤禟当时顾不得吃喝玩乐也要写信,每日一封信那是战战兢兢丝毫不差,现在轮到自己出门这小子就翻脸不认人了。

    太子胤礽盯着胤禟的视线越发不好了。

    胤禟恨得牙痒痒。

    事已至此也多说无益,他只好绞尽脑汁试图抚平太子胤礽的怒火。

    康熙怡然自得的看着两儿子争得面红耳赤。就在此刻东暖阁外响起笃笃笃的敲门声,随即一名小太监在外喊道:“皇上,工部尚书陈廷敬陈大人求见。”

    “让他进来。”康熙面容一肃。

    陈廷敬是来送阿哥们的试卷的。

    见着太子殿下他并不吃惊,倒是九阿哥的存在让陈廷敬又想起了皇上赠熊猫之事。

    康熙迫不及待的翻开试卷。

    这一回试卷是康熙亲自出的,其一是看看胤禟的作答,其二他也想要看看其他几个儿子在朝政诸事上的天赋,以便于接下来的安排。

    尤其在三阿哥胤祉办事有声有色,颇得好评以后康熙更是心痒难耐,只恨不得再抓几只赶紧让他们干活去。

    先将重要的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和一干与他们年龄相仿的王府阿哥们的试卷挑出来,康熙慢悠悠的翻开第一份。

    首先是四阿哥胤禛的。

    前面的数学题语文题常识题无一出错,翻到下一页依然字迹工整清晰,很多事务胤禛并不清楚却也写出自己的想法。

    等到了最后一页翻看到胤禛对于虚报兵数贪污军饷一事上的见解,又想到胤禛在南巡途中提出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念头,康熙暗暗点头之余又心生担忧。

    胤禛品性正直,嫉恶如仇,只是至刚易折还需要好生指导才是。

    合上四阿哥胤禛的卷子。

    康熙视线转向五阿哥胤祺的。胤祺或许自小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身边长大,比起胤禛写出来的建议更显仁厚温情得多,就是手段建议计谋上略显稚嫩粗糙——要是两人能够中和一下就好了。

    康熙暗暗扼腕不已。

    他仔仔细细在胤禛和胤祺的名字上画了圈,康熙决定让两人一同去大理寺、都察院和户部转一转。

    研究完两个儿子的卷子。

    意犹未尽的康熙顺势翻开胤禟的卷子,论述题内的答案让康熙眼前一亮,他眉飞色舞看得入迷,只恨不得立刻将朝中大臣们集聚在一起好好商量商量。

    就在此刻陈廷敬冷不丁的开口:“微臣斗胆,有关于九阿哥之事想禀告于皇上。”

    在旁边朝太子胤礽挤眉弄眼,各种讨好的胤禟微微一怔。他下意识朝着一脸肃穆的陈廷敬看去,眉宇间写满了疑惑。

    回想最近……

    自己应该没有在上书房闹什么事端过?

    康熙有些惊讶的抬起头。

    他深深注视着陈廷敬:陈廷敬性格康熙清晰明白得很,他为人磊落,明事理,绝非乱说话的人。

    曾有其亲戚因贪污枉法案发,陈廷敬非但未曾因私废法,甚至果断大义灭亲,后又上表请辞。此情此举深入康熙之心,两袖清风为官清廉也素来让康熙对其颇为另眼相待。

    也正因此,在陈廷敬摆出一副严肃的架势之后康熙也下意识地挺直脊背,不着痕迹的瞥了胤禟一眼后沉声开口:“陈爱卿请说。”

    “九阿哥正是需要引导教育之岁数。打从熊猫入宫以后九阿哥便一心沉迷玩乐,只记得熊猫别事一律不做……”

    陈廷敬的苦水犹如开闸放水,一开始说就变得没完没了。太子胤礽虽然知道胤禟一心挂在熊猫上,也没有想到他居然会惹得陈廷敬也如此不满,立在旁边惊得是瞠目结舌。

    偏生胤禟还不服气。

    他嘴巴翘得老高:“陈师傅,本阿哥的功课可没有落下,回回考得都是第一。”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九阿哥心思全放在熊猫之上,自打回宫以后就连景山田地,鸡鸭鹅场也未曾去过吧?”陈廷敬早有准备,一针见血的说出问题所在。

    要知道在以前种田养鹅什么的在陈廷敬等人眼里也算不上什么正经事,可是比起沉迷撸熊猫那这些事情好歹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

    不说从景山御田里研究出来的各色蔬菜植物已端上百姓的餐桌,就是鸡鸭鹅场还有奶制品厂的扩大生产也让蛋类、肉类乃至牛奶制品流入百姓生活之中……

    但是熊猫能有啥用?

    陈廷敬身后冒出一簇火——只要九阿哥能放下熊猫,就是天天呆在田地里或是往外跑他都不发言了!

    康熙尚且不知道这件事。

    只是看了看胤禟心虚的模样,也就证实了陈廷敬所说之事的确是真。不仅仅康熙皱紧眉心,就是太子胤礽也忍不住惊声询问:“胤禟?你在南巡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

    沈廷文如今在皇庄上研究稻谷。

    按着陈廷敬所说,胤禟竟是一次也没有去看过?这熊猫到底有如何的魅力让胤禟宛如变了一个人?

    陈廷敬叹了口长气:“九阿哥年幼,贪玩也实属正常。只是学习和游戏时间都需要均衡,不能一味强调学习而忘记了其他事,也不能因为其他事而忘记学习。”

    这一次没等康熙给予回应,太子胤礽立刻附和:“陈大人所说甚是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