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勒胡马在线阅读 - 第六十三章、武陵蛮

第六十三章、武陵蛮

    王含率兵回救襄阳,但他两条腿,怎么可能走得比船只快呢?未至而江陵已失。王含惊慌之下,举止失措,一会儿想要北救襄阳,一会儿想要南复江陵,一会儿又打算先逃去江夏……就此军行迟缓,旋被周抚和姚弋仲南北包夹,围困于汉水西岸的章山地区。战不两日,王含弃甲而降。

    在此之前,甄随攻甘卓于秭归。甘季思见其兵少,乃出城与战,结果被甄随杀得大败,士卒奔散,最终甘卓自知不免,于是面朝东方,自刭而死。

    就此前后不到一个月,荆襄方面的晋军主力便已覆灭,而湘州刺史应詹率部来援,才刚赶到孱陵,距离江陵尚有百里之遥——且还中隔长江。

    应思远乃被迫退向巴陵,也即后世的岳阳郡。巴陵北凭长江,西倚洞庭,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固然按照原计划,华军的下一个主攻目标是武昌,完可以利用巴蜀出来的舟船,沿江而下,不必要特意南渡去攻岳阳,但亦不得不顾虑湘州上万之众,倘若趁着华军东进之时,渡江谋复荆、襄,再收拾起来就比较烦难了。

    因此诸将会聚商议,准备分一支兵南渡,去消除这一威胁。甄随趁机提出:“某领虎贲军去攻湘州,汝等且乘我舟船,继续东下吧。”

    关键甄随自从在秭归击破甘卓后,即有舟船接应,输运其兵直下江陵,复向石首,六七百里水路,船行如飞,三日即至,甄老爷跟船上坐着,仿佛插翅御风而飞一般,他实在有些吃不大住劲儿了……固然俗语云,南人长于舟楫,而北人擅长骑马,但也不是每个北人都会骑马啊,自然也非每个南人都能乘船的。

    甄随此前还没有坐过那么“长”时间的船,多少有些面色发白,胃胀欲呕。可是左右瞧瞧,晕船的士卒确实不少,偏偏副将周抚,乃至于部将陈剑,无不适,精神焕发。周道和本为南人,还则罢了,陈兴国你是徐州人啊,怎么也不肯陪着老爷发昏呢?真正可恶!

    他实在不打算继续乘船了——此去武昌,水流渐缓,但距离只有更远,怎么着也得航行个五六天吧,老爷若再跟船上呆着,非出丑不可。于是便对诸将说道:“据闻应詹所部多天门、武陵的南蛮,与此等南蛮作战,汝等皆不如老爷通晓敌情,故而还当我去。”

    陆衍道:“临行时,陛下亦云,应思远并非无能之辈,所部蛮兵,亦颇骁勇,甄将军还当谨慎啊。”于是即以周抚继续统领水师,陆衍、薛宁等分军之半,乘舟而行,余部由姚弋仲统领走陆路,指向武昌,甄随则率本部四千步军,自石首附近南渡,去攻湘州。

    船行数日,尚未抵达武昌,仅至州陵,陆衍、薛宁等北将就已经吐得稀哩哗啦了,被迫暂时放碇靠岸,登陆歇息,以待姚弋仲来合——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甄随南渡之后,即便沿着长江西岸而行,迤逦杀往洞庭湖。陈剑劝他:“此地多沼泽、湖泊,军行不易。何不直接南下,往攻临沅,复自临沅杀往临湘啊?临湘为湘州州治,则应詹必回救,则江上之危解矣。”

    甄随斜睨陈剑,缓缓回答道:“汝是徐州人,不熟此间地理——且放宽心,老爷自有分寸。”

    陈剑这才琢磨过来,对了,听说你就是天门人或者武陵人啊,相距不远,你自然熟悉地理环境……可是这般地形,不便机动,一旦遇敌,毫无回旋余地,真的不要紧吗?

    其实陈剑的策略,甄随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他的主要目的是摧破应詹主力,只要擒获应詹,则湘州唾手可得啊。倘若去打临沅、临湘,且不说自己不擅长攻城,也不喜欢攻城,这一路杀过去,必致士卒疲惫,而应詹从巴陵回援临湘,距离却相对要近很多。

    应思远为什么要守巴陵,就是为了北可以威胁荆襄,而南可以拱护临湘啊。到时候自家远来疲惫之师,遭逢对方久歇生力之兵……老爷当然是不可能吃败仗的,但也肯定打得比较困难乃至憋闷吧。

    所以他故意沿江而行,自陷险地,要引诱应詹西来应战。可谁成想应思远也不是吃素的,只在巴陵按兵不动,且搜集船只,做出北渡之状。甄随一直走到洞庭湖远远在望,也没能调动敌军,恼怒之下,不禁又生一计。

    于是他掉头就奔西边儿去了,绕过临沅,深入山地。

    临沅乃武陵郡治所在,但所处的位置,却在郡的最西北方,凭沅水而控平野,乃是南荆州(湘州)重要的粮食产地。临沅西去是沅南,沅南再向西,则地势逐渐拔高,丘陵密布,草木蔽天——大半个武陵郡,以及北方大半个天门郡,都是这样的山区,古来便多蛮部,俗称为“武陵蛮”。

    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有发兵入山平蛮之举,其中能够取得胜,从而保证十数年间太平的,只有两将,即后汉之马援和东吴之黄盖。陈剑觉得,即便你就出身其中,就咱们这些兵马,加上荆州尚未底定,湘州还在敌手,想要做第三人,难如登天啊。可是反复劝谏,甄随只是不听。

    陈剑心说,这江南还没定呢,你就打算衣锦还乡了吗?未免太着急了一些吧……

    其实甄随所用的,乃是曩昔夏侯渊破韩遂之策——虽然他未必知道那桩古事,但既是蛮部出身,对于同族的心理总归能够窥察一二吧。果然,应詹麾下诸蛮听说华军入山,有平蛮之意,都慌了,纷纷跑去恳请应思远西归应战。应詹劝慰道:“此特意诱我前往,谋图以逸待劳也,我若西归,必为敌寇所破——卿等勿忧,华军南渡者不过孤军,安能长久盘桓于山间啊?遑论攻伐卿等之寨。”

    然而诸蛮不听,有人说:“闻甄随本出我族(因为他改了名字了,所以具体是哪家出来的,没人知道),则于诸寨位置必然熟悉,便不能久盘桓山中,破一二寨应不为难……”若是赶巧他就去打我家的寨子呢?岂可不赶紧回救啊?

    还有人说:“甄随一勇之夫,岂有远谋?不过因我等为使君效命,乃欲屠戮我族泄愤,并警告不得相从罢了。使君可急领兵西进,有我等为向导,再加诸寨策应,必能将其尽数伐灭于山间——倘若能够擒杀甄随,华人必然胆落,岂不强过在巴陵枯坐么?”

    而且不等应詹下令,部分蛮部就主动撤了,急匆匆返回自家山寨镇守。应思远无奈之下,才只得率部西行,原计划先在临沅城内歇息一两日,以觇敌情,但当不得诸蛮苦苦哀恳,被迫才停了半日,就在形势尚不分明的情况下,继续向西。

    结果军才入山,迎面就撞见了华军。甄随亲率有山地作战经验的七百勇锐正面搏杀,而使陈剑率余部下平,兜抄至晋军之后,两向夹击。在此之前,他就已经挑了两个弱小的寨子,轻松攻破,一方面安抚蛮众,说:“老爷就是汝等同族,如今仕华为上将,天子言听计从,即便将来划武陵、天门两郡为我蛮部之地,让汝等公推一二人充任郡守,也是好商量的。”

    ——当然啦,这都是谎话,以甄随对裴该的了解,即便恳请裴该把这两郡封给自己,或让自己做其中一郡之守,裴该也不会答应。

    另方面,甄随押了两寨耆老到阵前,大声呼喊,招呼同胞。蛮兵因此慌乱、疑惑,不少人直接就开了小差了——我得赶紧回去瞧瞧,我寨有无被兵受损——而湘州偏远贫瘠,应詹本部晋兵其实并不算多,就此而被华军前后夹击,一鼓而破。

    应思远被迫退入沅南。甄随使陈剑逼城而寨,监视敌军,他自己又领着十多人进了一回山,或威逼,或利诱,或拉关系、套交情,很快就又扯拉出来两千多蛮兵,驱之猛攻沅南县城。应詹苦守五日后,城池终破,乃被迫自刭而死。

    消息传到洛阳,裴该暗叫可惜——甘卓老耄之辈,名过于实,还则罢了,应思远才刚五十出头啊,为人清廉,颇有政声,足任一州之牧,却终不能降我华……那王含怎么就不肯自杀呢?

    ——其实吧,原本历史上应詹是寿终正寝的,但也就比这条时间线上,多活了两年而已。

    ——————————

    鏖战荆襄之时,东路华军也已凭江,调集船只,做出渡江攻打建康之势,而陶侃几乎同时率舟师出濡须口,直航下游。王导遣人向柴桑、武昌方面求救,王敦大吃一惊,乃云:“陶士行如此恨我,乃竟不畏死乎?!”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因为陶侃在巢湖训练水师,武昌方面自然不能不加以关注,日夕遣人密侦,都说华军船只数量还少,难以与我军在江上争锋啊,故而此前幕府将吏们估算着,怎么也得再等一两年,等巢湖之船超过我军半数之后,华人才会谋渡长江。

    可是没想到,他们那么快就动兵了。王敦因此琢磨着,是不是陶侃实在恨我,他又垂垂老矣,恐怕有生之年难以与我做最后的交锋,所以才这么迫不及待啊?华人中能水战、熟江南地理人情者,唯有陶士行,则华主下达南征之命,肯定是会倾听他的意见的,倘若陶侃说时机未到,华主必不敢轻举妄动。

    他打算下令让柴桑的王应、郑澹发兵去攻华军水师,期与芜城的沈充前后夹击。然而钱凤却劝说道:“柴桑之舟,论其数量,并不强于华人,即便再加芜湖沈士居部,亦不过稍稍过之罢了。而陶士行乃宿将,又闻华主下令,于舟上立拍杆乃至大砲,或有奇效,则我军未必能胜……”

    武昌方面也派遣了不少细作,在巢湖附近打探,只是因为陶侃关防严密,所以太详细的情报侦察不到罢了。王敦因此就把火炮误以为了投石机,心说那玩意儿也能往船上搁吗?咱们要不要试试?

    尝试的结果,是彻底失败。

    其实在楼船上安装小型投石机,并非不可能之事,但必须经过反复试验,并且改造船只结构,而不可能仅靠灵光一闪,光拍脑门儿就能成功的——裴该谋造炮舰,其实也是在拍脑门儿——而武昌幕府却并没有合格的技术人才,以及比较靠谱的实验流程。

    拉回来说,钱凤言“陶士行乃宿将”,言下之意,王应终究年轻,他不可能是陶侃的对手啊。一旦被陶侃击败了柴桑和芜湖方面的水军,则我军折损将半,恐怕到时候明公您再将武昌之军往攻,也难以占据压倒性优势了。

    “或者,此正陶士行之愿也,期以将我军分而击破。故而以臣愚见,有邓伯山守石头,华人便万马千军,不能遽渡,且虑我水师尚在,即渡亦不敢力而攻建康。明公不妨亲率主力东向,会合公子所部,一并往攻陶士行,期以一鼓破之。”

    王敦还在犹豫:“我在武昌,控扼中游,尚须防备华人攻荆襄,岂可擅离啊?”

    钱凤回答道:“若华人攻荆襄,而明公往救,终究是逆水行舟,军迟且钝。且即便击退华人,而建康已下,又当如何处?不如先破陶侃,即可使公子率军前往建康,遏阻华寇南渡,明公再将主力西援——荆襄之得失,非此战之关键也。”

    钱凤虽然也料想不到,王含竟然那么废物,而荆襄一月即平,但考虑总体战局,华人分兵数路,大举来侵,你想要在各个方向上都封堵住终究是不现实的。只要水师主力尚在,荆襄就算丢了,也有望再拿回来;但若建康失守,那便大势去矣。

    王敦思忖过后,最终认可了钱凤所言,当即留一部步军守备武昌,自将部舟船,浩荡东下,旋于柴桑会合了王应所部,帆樯遮天蔽日,直往芜湖方面航去,以期与沈充东西夹击,一鼓而击垮华朝的江上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