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文学网 - 精品其他 - 高阳古今小说(全6册)在线阅读 - 桃花扇

桃花扇

,崇祯八年到上江池州、太平一带做地方官,从此一直在皖江一带领兵。他生得短小精悍,一张黑脸上生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格外显得凌厉精明,仿佛是个很难惹的人。然而他的本性与外貌不同,心地极慈,最肯任劳任怨,体恤下属,因此极受部属的爱戴,并力御贼,大致能稳住皖江一带的局势,保障了南京的平静。他这时的官职是“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要为左良玉筹饷,当然非他不可。

    再有一个就是马士英。到了清议堂才知道熊明遇临时有江上阅兵的紧要任务,不能到场。马士英看会议不成,颇为忧虑,因为左良玉果真领兵东下,他的部队便是首当其冲,所以对这次会商比别人更感关切。

    于是杨文骢便安慰他说:“左良玉是侯司徒的旧卒,有书信劝阻他东下,料无不从,无足为忧。”

    史可法也知道有这件事,对杨文骢以“听勘”的废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能这样子热心奔走,觉得很可赞扬,所以向他拱拱手说:“我亦听说,此虽出于熊大司马的意思,实在是阁下斡旋之功。”

    “不敢,不敢!”杨文骢很高兴地谦虚着。

    那一旁阮胡子却以香君却奁一事,自觉羞辱过甚,将侯方域恨之刺骨,这时就在旁边冷笑道:“说什么‘料无不从’,左军之来,根本就是有人在暗地里勾引的。”

    听他一说,从人无不相顾愕然。史可法当然不能不问:“是哪个?”

    “还有哪个?”阮大铖阴恻恻地说,“就是敝同年侯恂之子侯方域。”

    听了这话,杨文骢第一个就诧异,但不好意思驳他。马士英则未明真相,亦不便开口。史可法却忍不住了,只是摇头。

    “他也是敝世兄。在‘复社’中铮铮有声,岂肯出此举动?”

    史可法是阮大铖家乡的地方官,所以阮胡子便叫一声:“老公祖!”接着又说:“你有所不知。复社恃左良玉为护符。侯方域因为他父亲的关系,跟左良玉相交更密,常有私书往来。中间传话的人,就是能把死人说活了的柳麻子。若不早除此人,将来必为内应。”他又向马士英看了一眼,“如今总以安定后方为第一。”

    马士英是个喜欢偏听的人,更喜偏听阮大铖的话,因为他能当到总督,是阮大铖趁周延儒入阁机会,为他活动而来的,自然言听计从,所以即时接着他的话说:“说得有理!何惜一人,致陷满城之命?”

    “这是莫须有的事!”史可法用一双精光闪闪的眼,看着阮大铖,责备他说,“况且阮先生你是罢闲之人,国家大事,不可乱讲。”说到这里,道一声:“请了!”径自离座,一直向外走去。

    “怎么史道邻就拂袖而去?”阮大铖有些恼羞成怒,越发抹杀良心,一口咬定了侯方域,“我的话,凿凿有据。瑶草兄,你若不信,只管派兵到秦淮河房,李贞丽院中去搜查,必可以搜出侯方域与左良玉往来的私书。”

    “这太冤屈他了!”杨文骢忍不住要说公道话,“就拿这一次来说,侯方域用他父亲名义给左良玉写的信,投递以前,我就看过,十分恳切。如何反倒疑心起他来?”

    “龙友不知,那书中都有字眼暗号,外人哪里晓得?”

    “是啊!”马士英点点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然,南京定有祸事。地方治安,是我的责任,缉捕奸宄,疏忽不得。我马上派人访拿!”

    “这才是!”阮胡子很高兴地说,“一路哭,何如一家哭!瑶草兄,除却此人,功在地方。”

    这一恭维,马士英立刻就要动手,看着他妹夫杨文骢说:“老妹丈,就此同行吧!”

    “不!不!”杨文骢五中如焚,强自镇静,“舅翁先请,我随后就来。”说完,拱一拱手,匆匆奔出清议堂。

    奔出清议堂,赶到李家院,已近黄昏。未曾敲门,先听得歌喉婉转,杨文骢到底是雅人,便不忍搅断,凝一凝神,细细听去,在穿云裂帛的笛声中,香君在唱: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笛声顿歇,有人喊道:“错了,错了!美字一板,奈字一板,不可囫囵吞枣连下去。重来!”

    说话的声音好熟,杨文骢想一想记起来了,是河南固始人,原名周如松的苏昆生,昆曲名家,正在教香君唱《牡丹亭》。

    香君重唱那阕《惊梦》的《皂罗袍》: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又不是了!”苏昆生打断曲子说,“丝字是‘务头’,要在嗓子内唱。”

    能得采的好腔,叫作“务头”,自然不可轻易放过,香君便整顿精神,着意又唱: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妙,妙!”苏昆生高兴地说,“这就一丝不错了!再往下唱,唱那阕《好姐姐》!”

    “莫唱《好姐姐》了!”杨文骢在门外大声喊道,“快请侯哥哥!”

    里面弦歌顿歇。停了一下,开出门来,是苏昆生,“杨老爷,”他说,“天色已晚,倒还有兴致来闲逛?”

    “哪还有心思闲逛?”杨文骢问道,“侯相公呢?”

    “在听香君唱曲。”

    正说着,侯方域步履从容地踏了出来,望着杨文骢说:“杨兄高兴,也来消夜?”

    “侯兄,侯兄,天大祸事来寻你了!”

    听得这一声,李贞丽母女无不大惊失色,相将而出,睁大了眼,看看杨文骢,又看看侯方域,仿佛他们脸上就写明了什么天大祸事似的。

    侯方域倒还从容,“如何是天大祸事?杨兄,”他指一指李贞丽母女,“休惊吓了她们!”

    “这是瞒不得的事!”杨文骢顾不得那许多,率直而言,“今日清议堂议事,阮圆海当着大众,道你与左宁南有旧,常通私书,要做他的内应。当事诸公,颇有人听了他的先入之言。”

    这话在侯方域,所引起的不是惊恐,是愤怒,寒着脸问:“当事诸公是谁?熊明遇?”

    “不是,不是!熊明遇今日不在场。”

    “然则,”侯方域问道,“必是令亲?”

    “杨老爷的亲戚是哪个?”香君插进来问。

    “还有哪个?手握兵符的凤阳马总督!”侯方域答道,“他们是郎舅至亲。”

    “这就是杨老爷的不是了!”香君侃侃直言,“侯相公修书与左宁南,道的何事,他们不知,杨老爷是再清楚不过的,如何不与侯相公分辩?”

    “如何不分辩?无奈他们不听!”

    “郎舅至亲,哪有说不明白的道理!杨老爷,想来你是畏惧令亲,不敢作声?”

    “香君!”面有窘色的杨文骢,用嘶哑的声音说,“如今不是论这些是非的时候。请你劝劝侯相公,早自为计。”

    “怎么?”侯方域问,“莫非令亲不准我在南京安身?”

    “常言道得好:君子不吃眼前亏。侯兄,你还是暂避一避的好。”

    这一说,李贞丽先就着慌,“看样子是要动蛮!侯相公,”她很吃力地说,“你听杨老爷的劝吧!”

    侯方域恋着香君,实在不愿舍却温柔乡,只是不走又怕连累李家。要走呢,仓促之间,避向何处?却又是一大难题。

    当然,杨文骢是早就有盘算的,“侯兄,”他问,“漕抚史道邻,与府上有世谊?”

    “他是家父门生。”

    “何不投奔他去?”杨文骢说,“今天会议,史公与马舍舅俱都在座,史公倒是力为老兄分辩,投了他去,可保无虞。”

    “就不知他寓在何处?”

    “我知道!”一直不曾开口的苏昆生说,“史公寓在市隐园,等我送了侯相公去。”

    “那更好不过。”李贞丽回头说道,“香君,快替侯相公收拾行李。”

    “是!”香君答应着,匆匆入内。

    “杨老爷,”李贞丽神色凝重地说,“这桩祸事,都从杨老爷身上而起,也还求杨老爷归结。明日果然派兵来拿人,作何计较?”

    “贞娘放心!侯公子既然走了,自然一切与你无干!”

    听得这话,侯方域最后一丝恋恋不舍之情也割断了。黯然回身,踱向香君的卧室,双栖之处,爱屋及乌,只觉一几一瓶,都有离情别意,逐一摩挲,重生恋意。想到别后光景,顿觉神魂飞越,满怀惶惧,软弱地倒在椅子上,不住喘气。

    香君也是心如刀绞,恨不得倒在侯方域怀中痛哭一场!只是将他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也了解他此时的心情,不敢做任何可以加重他留恋之意的表示,只紧闭着嘴,努力做出刚毅之色,直到收拾好一副行囊,才与侯方域话别。

    “相公,事出无奈,你赶快走吧!珍重有用之身。”她说,“到了史公那里,得便捎封书信来。”

    “自然会有信给你。香君,”侯方域怔怔地看着她,“此别不知哪一天才得重聚?”

    “人生遇合都是个缘字。只要缘分未尽,虽隔着万水千山,终有相见之日。”

    这话不能让侯方域满足,“如何是缘分未尽?”他问。

    “守得住这颗心,便是缘分未尽!”

    侯方域将“守得住”三个字,细细地咀嚼了一番,大为兴奋。“香君!”他紧握着她的手,朗然吟道,“‘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曲眠!’”

    玖

    到得来岁,哪里还有中秋之约?三月十九就起了天翻地覆的剧变。

    三月十九,崇祯皇帝殉国。消息传到史可法大营,已是四月十二。那时的史可法已接替熊明遇为南京兵部尚书,听说流寇犯阙,在四月初一,督师勤王。渡江驻兵浦口时,得到了这个惊天动地的凶信。

    六军缟素,痛哭发丧。“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第一大事,还在立一位新皇帝。东宫及皇子,音信全无,那就只有在逃到江南的近支藩王中,择一而立了。

    以伦序来说,最近的是福王由崧,他跟殉国的皇帝,是同祖父的兄弟。次是潞王常淓,他是穆宗的孙子,而穆宗是崇祯的曾祖,所以潞王常淓跟殉国的皇帝是重堂叔侄,比福王由崧,远了一层。

    然而以贤愚而论,由崧远赶不上常淓,在当时宗藩中,几乎唯有常淓,能急家国之难。至于福王,从他父亲开始,便已恶名昭彰——由崧的父亲名叫常洵,神宗宠妃郑贵妃所出,十六岁封为福王,因为父母溺爱,要留在膝下承欢。大臣怕郑贵妃有夺嫡的阴谋,屡次上奏,请福王就藩,神宗置之不理。

    直到常洵二十九岁,才到他的藩国洛阳,住在花费二十八万两银子建造的王府。就藩以前,赐庄田四万顷。河南没有那么多良田,取湖广、山东的沃土补足。又赐“盐引”一千三百——运销官盐,坐收暴利。而神宗万历年间,搜括天下,宫中奇珍异宝,堆积如山,又任由常洵携取。因此福藩之富,确可敌国。而常洵在洛阳,淫恣暴虐,多行不义。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破洛阳,常洵在事先逃出城外,躲在迎恩寺中,而结果终于不免遇害。

    常洵既死,世子由崧袭爵。他继承了他父亲的种种恶德,河南人对他都无好感,因此当凤阳总督马士英跟史可法商议,预备拥立由崧时,在史可法幕府中的侯方域,大不以为然。

    “老先生,”侯方域劝道,“福王分藩敝省,我知之甚详。断断立不得此人!”

    “何以呢?”

    “福王有三大罪,第一,当日郑贵妃谋害太子,危及宗社,如果不是东林君子调护,神器早为窃夺。”

    “这自是一行大罪,但不该记在如今的这位福王头上。”

    “那就说如今的这位福王。崇祯十四年,老福王死在李自成手里,剐尸与鹿肉同煮,置酒大会,号为‘福禄酒’。老父如此惨死,而福王竟忍心远避,还在离乱热孝之中,纳民女为妾!”

    “这,”史可法摇头叹息,“太难了!”

    “还有五不可立。第一,车驾存亡,传闻不一,虽有殉国煤山之说,到底不曾有人亲见。第二,果然皇帝殉了社稷,还有太子监国。第三,如今要立中兴之主,不必以伦序而定。第四,立君不当,大失民心。第五,怕有一班小人以拥立福王之功为要挟,霸持国政,岂还有恢复中原之望?”

    “世兄高见,谋虑深远。”史可法深深点头,“等南都会议,我一定照世兄的话来主张。”

    南京清议堂会议,都认为由崧有七不可立:一是贪;二是淫;三是酗酒;四是不孝;五是虐待属下;六是不读书;七是在藩时曾违反祖制,干预地方政务。

    决定的原则是,立贤重于立亲,要推戴潞王常淓继位。史可法亦表同意。但是,凤阳总督马士英,以阮大铖为谋主,联络“江淮四镇”——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将福王由崧送到仪征。史可法因为大难当前,不愿内部先有裂痕,勉强接纳了既成的事实。

    福王接承大统,定年号为“弘光”。史可法以及拥立潞王常淓一派的高弘图、姜日广,虽都做了东阁大学士,但薰莸不能同器,马士英大权在握,听信阮大铖的指使,将史可法排挤到扬州去督师,于是便有人批评,说是“秦桧留之在朝,李纲驱之在外”。

    不久,阮大铖做了兵部尚书,第一件事就是为阉党翻案,打击东林。周镳和雷演祚下狱被难。吴次尾、陈定生纷纷走避。侯方域当然也无法到南京来看香君,一践“中秋”之约。

    而宫中,正如东阁大学士王铎,奉弘光帝敕令所选的那副楹联:“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得乐且乐,真个笙歌彻夜,不知一江之隔,烽火连天,饿殍载途。

    拾

    秦淮的豪客,换了一班新贵,挥金如土,比那些名士要阔得多。因此,脂香粉腻,丝竹敖嘈,比从前更热闹了。

    唯一的例外是李家。从侯方域一走,香君立志守节,抛却歌扇,尽洗铅华,不下楼,更不见客,黄昏独坐,陪伴她的只是一头名唤“雪奴”的猫。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李贞丽常在嘀咕,“有一座铜山,也有吃空的日子。”

    香君当然意会得假母的意思,是要她接客。样样都能依,只有这一样依不得。她也很清楚,贞丽手里着实有几文——一大半是她挣来的,吃个三五年总还不愁。因此,尽管李贞丽啰唣,她只默默不语。

    “你既不肯接客,就只好嫁人。”李贞丽说,“杨老爷昨日来说,漕抚田老爷拿三百两银子,托他买个人,杨老爷问你的意思如何?”

    “娘!”香君反问一句,“你就为了三百两银子要卖我?”

    一句话将李贞丽堵得哑口无言。她其实极其疼爱香君,尽管常有不满的表示,到底不肯夺香君的志,于是悄悄儿回绝了杨文骢。在她,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杨文骢也不肯强人所难。坏在他不小心漏了话,落入阮胡子耳中,想到却奁一事,勾起旧恨,当然放不过香君。

    这天是在马士英新盖的花园中小饮,提到新任漕抚田仰,阮大铖问杨文骢:“龙老,听说田百源以三百两银子托你买妾,不知可曾替他物色到?”

    “物色是物色到了,无奈那人不肯。”杨文骢答道,“我想色艺双绝,如今要算旧院的李香君。可笑这个傻丫头,要与侯朝宗守节,断断不从。我去了,她连楼都不下。”

    “这都是侯朝宗教坏的!”阮大铖转脸看着马士英,“老师相,如今做官的不值钱了,堂堂漕台,连个妓女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马士英是个草包,自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唯恐他人不尊重他“首辅”的地位,所以阮大铖的那句挑拨的话,就像一个火种,顿时将他满肚子的茅草,燃起熊熊怒火。

    “了不得,了不得!”他拍桌说道,“三百两银子买不去一个婊子,莫非她是金镶玉嵌的不成?”

    “纵是金镶玉嵌,可惜把她那双眼睛嵌错了地方,嵌在头顶上了。”

    “架子这么大!真正岂有此理!”马士英略想一想,大声说道,“干脆!叫长班家人,拿着衣服财礼,今夜就去娶她。”

    “妙!妙!”阮大铖拍掌大笑,“老师相快人快举。田百源必感成全之德,倾心报答。”

    有了这个借此笼络田仰的理由,马士英越觉得这件“快事”,非做不可。当时就传唤相府总管,备办茶礼花轿。到了李家,不管香君肯不肯,拉上轿子,送到田漕抚船上去成亲。

    这下急坏了杨文骢,料知劝阻不得,只好自告奋勇,跟着前去,见机行事。

    “好极!”马士英说道,“原是妹丈的原媒,就烦你去走一遭。”

    两盏“内阁”衔头的大灯笼,十来支火把,照着一乘花轿、两抬茶礼,直奔旧院。杨文骢在马上一路寻思,觉得有条李代桃僵之计,不知可否行得通。

    进了旧院,相府总管问道:“杨姑老爷,李家在哪里?”

    “巷底最末一家,是黑漆的大门。”

    别家灯火辉煌,李家一片漆黑。敲了半天的门,出来一个打杂的,一看灯笼火把,轿马人夫,杨文骢跨一匹高头大马,便即笑道:“杨老爷‘夸官’来了!”

    官员升迁,排列鼓乐仪仗游街,名为“夸官”。杨文骢原是解任听勘的废员,如今靠裙带的力量,当上了兵部主事,所以打杂的说他来“夸官”,当时便回身入内,唤起李贞丽来接待。

    李贞丽却知道杨文骢早就当上了兵部主事,夸官也夸过了,所以出来问道:“杨老爷是哪里赴席回来吗?”

    “对了!”杨文骢下了马说,“刚刚在马舅爷相府赴席,特来报喜!”

    “报喜!什么喜事?”

    “有个大老官来娶你令爱。你看!花轿在这里!”

    “咦!”李贞丽既惊且诧,“是哪家来娶?事先也要有个商量。”

    “你没有看见灯笼?”

    灯笼是“内阁”的衔头,李贞丽大吃一惊:“莫非马相爷要娶我家香君?”

    “不是!是马相爷做主,替他同乡至戚田漕台,娶你家香君。”

    李贞丽一听这话,便沉下脸来,“真正气数!”她说,“田家亲事,早已回断,如何又来歪缠?”

    “相府要人,没有法子!总管,你把银子、衣服都送了进去。”

    李贞丽欲待推拒不纳,无奈家丁抬着条箱,一拥而进,又哪里挡得住?事到如今,只好先跟香君去商量。

    “也罢!”杨文骢说,“我跟你一起上楼去劝香君。”

    香君已经上了床,听得人声嘈杂,才又重新起身,一见假母陪着杨文骢上楼,大为诧异。“何人登门?”她问,“一片吵闹。”

    “你还不晓得吗?”

    “不晓得。”香君故意这样问,“想是杨老爷要来听歌?”

    “还说什么歌不歌?相府家人,抬着花轿,硬要来娶你!”

    香君颜色大变,“是哪个天杀的?”她挺起胸,跺一跺脚,“我死也不从!”

    “还是田仰!”李贞丽说,“借着相府的势力,硬欺侮人。”

    “那么杨老爷呢?”香君逼视着杨文骢,“杨老爷一向照顾我们母女,为何下这毒手?”

    “不干我事!我那舅爷马瑶草,知道你拒绝了田仰,又受了阮圆海的挑拨,差一班豪奴登门强娶。我怕你受气,特为来调停保护。”

    这一说,李贞丽母女对他的敌意都消除了。“多谢,多谢!”李贞丽说,“还求杨老爷始终成全。”

    “贞娘,”杨文骢摆出很诚恳的脸色,“人老珠黄不值钱,还是趁早从良的好!依我说,三百财礼,不算吃亏;香君嫁个漕抚,也不算失所。如果香君执意不从,便是得罪了马、田、阮三家,你想想,你有多大本事,能敌他三家的势力?”

    李贞丽想想不错,改了主意,“杨老爷说得有理!”她劝香君,“看这局面,拗不下去的!你趁早收拾收拾下楼吧!”

    听得这话,香君悲愤交加,眼睛都红了。“娘说哪里话来!”她尖着声音直嚷,“当日杨老爷做媒,娘做的主,拿我嫁了侯相公,满堂宾客,哪个没有看见?”说完,又奔了进去,拿出侯方域所写的那把诗扇,向杨文骢质问:“这首定情诗,杨老爷看过的,难道已忘得干干净净?”

    “侯相公避祸逃走,不知去向,倘或三年不来,你也等他?”

    “莫说三年,便等他三十年,三百年,就是不嫁田仰!”

    听她声音一句比一句高,那种稚气的负气,使得杨文骢忍不住好笑:“啊呀呀!好大的脾气!又像当初摘首饰,脱绣衣,痛骂阮圆海的那番光景了。”

    “是呀!”这一下让香君抓住了理,“阮、田同是阉党,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

    杨文骢未及答话,相府总管在楼下高声催了:“夜深了!快点下楼上轿,还要赶到江边去呢!”

    “听见没有?”杨文骢对李贞丽说,“知趣些吧!”

    “什么知趣!”香君厉声抢白,“我就是不知趣。”

    “你不知趣不要紧,只怕连累贞娘!”杨文骢沉着脸说,“虽是假母,待你不薄。你又如何忍心看着你假母在江宁县大堂上受辱!”

    这句话吓坏了李贞丽,“事到如今,也顾不得了!”她说,“大家帮她梳头穿衣。”

    于是丫头老妈子,在李贞丽指挥之下,一拥而上,连杨文骢也上前帮忙,想按着她坐下,为她梳妆。香君如何肯从,疯了似的,拿着那把诗扇,不问是谁,没头没脑地乱打,特别是对杨文骢,打得格外厉害。

    这一阵打,打出李贞丽的气来了,“算了,算了!”她的声音显得极不耐烦,“就这样子抱她下楼!”

    “我死也不下楼!”香君放声大哭。

    一哭把大家的手都哭软了,而香君就在他们这相顾疏神之际,一头撞向粉墙,任凭李贞丽眼明手快,还是不曾拉住。香君撞破了头,昏倒在地。桃花般鲜艳的血溅上了粉墙,也溅上了诗扇。

    “嗳!”贞丽也哭了,赶上去搂住香君,“你不嫁就不嫁,怎么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于是丫头老妈子,七手八脚地将香君抱了进去。杨文骢在外屋,只听见贞丽在叫着拿刀创药,然后是香君嘤嘤啜泣和贞丽劝慰的声音。

    楼下却又在催了,话很难听:“怎么回事?骗了银子不上轿,莫非真要我们上楼拿人?”

    “管家,管家!”杨文骢赶到楼梯口,不说香君撞墙,只说,“你略等一等,她们母女难舍,也可怜的!”

    等他回过身来,只见李贞丽愁眉苦脸地走了出来。“杨老爷,这情形你自己看见的!”她问,“你说,有啥法子?”

    “我有啥法子?”杨文聪双手一摊,“宰相的势力,你是晓得的。我跟马相爷虽是郎舅至亲,说实话,我要靠他,他也不肯听我的话。如果肯听,我刚才就劝住他了。如今拿着‘内阁’的灯笼,空手而回,宰相的威信扫地,他怎肯罢休?除非你母女不要性命——”

    “杨老爷!”李贞丽跪倒在地,“无论如何要救一救我们母女。”

    “我怎么不救?你起来!”他把李贞丽扶了起来,点点头说,“没奈何想个权宜之计吧!”

    “杨老爷,你说!”

    “娼家从良,原是好事。嫁到田府,不愁穿,不愁吃。田仰的年纪也还不大。香君既然不肯,你倒替她享受去吧!”

    这真是匪夷所思了,李贞丽一时无法接受他的话,脸一红:“那怎么使得?”

    “有什么使不得?”杨文骢很快地说,“人老珠黄不值钱,你该早寻个归宿。陈定生得罪了阮胡子,一时出不得头;就能出头,也未见得能娶你;就娶你,他那大妇也未见得能容你!”

    这几句话,没有一个字不是打入李贞丽的心坎,想了想答道:“也罢!就我替她去走一遭。不!”她突然觉得不妥:“不好,只怕有人认得?”

    “哪个认得?你自己照一照镜子看,着实年轻貌美呢!”

    听得这句恭维,李贞丽就记不起“人老珠黄不值钱”那句话了,“既是如此,少不得又要扮一回新娘子!”她讪讪地说,脸上微现红晕,喜气洋洋。徐娘韵致,着实迷人。

    这就是杨文骢在马上寻思的一条李代桃僵之计,不是那样逼一逼,逼不出母代女嫁这一桩妙事。他想想也觉得意,只是香君撞破了头,未免是一大遗憾。

    “香君,香君!”杨文骢喊道,“你娘出阁,大大的喜事,你且打起精神来助妆!”

    听得“你娘出阁”这句妙语,上上下下无不掩口胡卢。香君是早在里面听清楚了的,心中不知是悲是喜,是气是笑,然而此时终于忍不住“扑哧”一声,破涕解颜了。

    于是听杨文骢的话,强打精神起身,由侍儿扶着,走到外间。只见李贞丽就拿正中那张大理石面花梨木的圆桌子做了妆台。丫头老妈,围在她左右身后,替她插戴上妆。杨文骢也在帮忙,正拿竹剪剪下一朵名种“金带围”的菊花,递到李贞丽手里。听见脚步声响,不约而同地,都回头来望香君。

    香君额上裹一条雪白绸巾,渗出淡红血迹,脸儿黄黄的,越显得楚楚可怜。李贞丽急忙拦阻:“你还躺着去吧!好好将养。”

    “娘的喜事,我怎么倒在床上?”香君答道,“等我来替娘打扮。”

    “算了,算了!你不肯上床去,就端张椅子来坐着。”

    “对了!意思到了就行!”杨文骢亲自动手,端了张椅子放在李贞丽旁边,扶着香君坐下。

    “你不肯去,只好我老着脸去走一遭。”李贞丽黯然说道,“如果打了回票,还有麻烦;若是跟了姓田的去上任,却又放心不下你。真正叫左右为难!”

    “有我,有我!”杨文骢说,“贞娘,包在我身上,决不会打你的回票。你放心去享你的荣华富贵,香君有我照看。”

    “这等说时,便重托杨老爷了!”

    “就你不托我,我也义不容辞。”

    “此生不知何日相见。香君,”李贞丽郑重叮嘱,“如今就靠你自己支撑门户了。”

    “娘放心好了。”香君答道,“我依然关了门在楼上住。不见闲人,不惹是非。”

    “只怕别人惹上门来!”做娘的告诫,“你的性情也须随和些,为来为去就为的这一层放不下你的心。”

    香君想想,果然后患无穷!门户人家守节,岂是易事?少不得要觅个能成全自己志向的靠山。念头一转,计上心来,且将舍不得娘出嫁的一副眼泪,借来一用。

    于是眼泪簌簌,且哭且诉:“娘!我这条命,早晚是完。凡事有娘撑持,尚且有人欺上门来;娘一走了,教我一个人没脚蟹似的怎生处?今日有娘替我挡灾,明日再有人拿官派硬压,又哪里再有个疼我的人替我去挡?”

    这番哭诉,听入杨文骢耳中,句句刺心,大为局促,实在不能不挺身而出。“香君,”他拍着胸脯说,“都包在我身上,再不得有什么啰唣!若有人欺你,便是欺我!”

    话到此处,楼下却又鼓噪,催着发轿。母女俩其实难舍,也还有许多琐碎的家务要交代,能挨得一刻是一刻,少不得杨文骢帮着支吾,李家又打发了喜钱,直到曙色将透,方始下楼。

    “香君,休送你娘下去!”杨文骢提醒她说,“防着他人发觉真相!”

    “杨老爷说得是。”李贞丽回身拦道,“女儿,我去了。好便好,不好我仍旧回娘家来!”

    “罪过,罪过。怎的颠三倒四说话?折煞香君了!”李家掌厨的老婆子笑道,“该说回女儿家。”

    李贞丽自己也笑了,“真正天下奇谈。”她说,“别家新妇归宁是回娘家,独我回女儿家。只是,此一去,也不知何日相见。”说着,眼圈红红的,眼角已见晶莹的泪珠了。

    “休哭,休哭!”香君着急地说,“刚匀得好好的脸!”

    饶是如此警告,已自不及,李贞丽两滴眼泪滚了出来,脸上立时出现了两条沟痕,于是乱哄哄地又拿手巾,又拿粉扑。杨文骢捧着一面大铜镜,半屈着身子,迎面为她映照着,重新匀了脂粉,方始上轿,一直送到田漕抚船上。

    杨文骢却是既不送嫁,又不回家,在香君外房打盹。一觉醒来,红日满窗,定定神细听,隐隐有娇喘嬉笑的声音,若断若续,仿佛上气不接下气的。杨文骢惯经风月,一听这声音,疑云大起。于是蹑手蹑脚地,循声寻视,寻到楼梯后面一间小房,声音越发清楚了。而且听得出来,娇喘发自香君贴身的一个丫头沉香。

    凑到门缝里一张,先看见桌上放着一篮露珠犹在的花,然后看见一个后生——认得他是专在旧院串门子卖花的小厮,正搂着沉香在亲嘴,一手揽腰,一手便去解她的纽扣,已经解掉了三四个,一抹大红兜肚,衬着羊脂玉似的一方胸脯,惹得卖花小厮,越发动蛮。沉香半推半拒,只是扭来扭去,然而自己的那只右手,却又将他的脖子搂得紧紧的。

    杨文骢正看得有趣,忽然想到一件事,顿生警惕,试推一推门,居然应声而启。“呀”的一声,那双情热如火的年轻人,抬头一望,视线与杨文骢碰个正着,顿时吓得颜色大变!

    事到如今,杨文骢不能不虎起了脸骂人。“你这两个奴才,好大的胆!门都不闩,便待干事。”他的双眼瞪得极大,声音却极轻,为的是怕吵醒了香君。

    卖花小厮吓得瑟瑟发抖,倒是沉香比较沉着,“你休怕,杨老爷的心最慈不过。”说着,拿他一扯,双双跪倒在地。

    听这一说,杨文骢想发威也发不出来了,但受托照看李家门户,不能不问:“你两个好了有多少日子了?”

    卖花小厮结结巴巴答不出话,沉香红着脸,清清楚楚地答道:“不敢欺杨老爷,还不曾好过!”

    于是卖花小厮也说:“真的,真的不曾好过。今朝来卖花,上上下下不见人,只有她一个。所以,所以——”

    “所以你来打歪主意了?你说上上下下不见人,难道我杨老爷不是人?”

    “杨老爷不是人,”沉香接口,“杨老爷是菩萨!”

    真正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沉香着实慧黠可爱。杨文骢这样想着,再看那卖花小厮,生得颇为清秀,不像长于贫贱的相貌。一念矜怜,倒真的起了菩萨心肠。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锦哥。”

    “我问你,你怎的看中了沉香?”

    这杨老爷问得好没道理!“情人眼里出西施”,况是沉香这样的人才,不看中她,看中哪个?

    锦哥心里是这样在想,口中却不敢说出来。这下惹得杨文骢生气了,“好没出息!”他骂,“其笨如牛,真正屈煞了沉香。”

    这一骂,把锦哥骂得开了口,“原是杨老爷不是!”他说,“教我没法子回答。”

    “怎么是我不是?”

    “我又不是不曾长了眼睛,如何看不中沉香,倒去看中别人?”锦哥侃侃而谈,“杨老爷,这‘其笨如牛’四个字,你老收回自用吧!”

    杨文骢大笑。“你这个狗头,骂人不带脏字,倒像是柳麻子的徒弟!”他收起笑容又问,“既然你看中沉香,你也替她想过没有?莫非这样子偷偷摸摸,算是正经?”

    “自然想过。等我攒起百把银子来再开口。”

    “向哪个开口,怎么说法?”

    “跟香姐开口,求她让沉香嫁了给我。”

    “你倒说得轻松!”杨文骢冷笑,“百把银子,又要交聘礼,又要办喜酒,花得一干二净,教沉香跟着你去吃糠过日子?”

    “杨老爷!”沉香抢在前面说,“吃苦是我自愿。”

    杨文骢愕然,也有些生气,正在不知如何往下说时,门外有人接口:“沉香,这话可是你自己说的。”然后,纤影闪现,香君平静地走了进来。

    沉香对杨文骢不在乎,对香君却不能不感到羞惭,红着脸,低着头不敢开口。锦哥自然也觉得愧歉尴尬,只叫得一声:“香姐!”

    “香君,”杨文骢问道,“如何惊动了你?”

    “杨老爷何事得意?刚刚笑得那么高兴?”

    “噢,噢,是我的笑声吵醒了你!你来了也好,”杨文骢说,“我一时多事,如今倒不能不管了。我有个计较,四全其美,你看使得不使得?”

    “果真四全其美,自然使得。杨老爷你说!”

    “依我说,教锦哥跟了我去当书童,我替他出一份聘礼,聘你的沉香。拣个好日子替他们圆了房,小夫妻就在你这里住!”杨文骢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双两好,你有了人照应门户,我也不负你娘所托,可以放下了心,岂不是四全其美?”

    香君点点头说:“沉香我能替她做主,锦哥,要问他自己!”

    锦哥喜出望外,向杨文骢磕个头说:“我今日便跟了杨老爷回府。”

    “既如此,事情就定局了,说什么聘礼不聘礼?只请杨老爷替锦哥出面主婚就是。杨老爷,你办喜酒,我办嫁妆,挑日子了他们的心愿吧!”

    “好,好!”杨文骢欣然应诺,踌躇满志之余,笑着骂锦哥,“便宜你这狗头!”

    于是锦哥和沉香,相视一笑,双双磕头,先谢杨文骢,后谢香君。两个人少不得也有几句勉励锦哥勤奋上进,沉香恪守妇道的话。然后商量喜事,拣日不如撞日,当日就新置家具,备办筵席,替他们成亲圆房。

    杨文骢吃喜酒,吃得醺醺将醉,临上马时,大着舌头对香君说:“你家喜事成双,昨天我替你娘做媒,今日又替你丫头做媒。如今只剩下你了!等访着了侯方域,还该我替你做媒。”

    转眼秋风又起,一天比一天冷,也一天比一天萧索。香君日日凭栏凝望,目断云天,盼不着侯方域的踪影,甚至音信皆无。白昼里,有沉香做伴,寻些专能磨工夫的不相干的事来做,辰光倒还容易打发;夜来霜月满楼,黄叶舞风,心头秋意,浓于江上,那漫漫长夜,却真难挨了。

    亏得侯方域的熏陶,香君读了百把首词在肚子里,孤灯明灭,衾枕单寒,遣愁何计之时,就自然而然会脱口念出几句词来——说也奇怪,不念则已,一念总是周美成的词: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这不是侯方域去年每每深宵相访的光景?如今呢?

    迢递望极关山,波穿千里,度日如岁难到!凤楼今夜听秋风,奈五更愁抱。想玉匣、哀弦闭了,无心重理相思调。见皓月、牵离恨,屏掩孤颦,泪流多少?

    自己是这般为郎憔悴,遥想侯郎,奔波流离,一定也是对景感怀,离愁难遣。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

    这些词句,在香君总觉得是四百年前的周美成,预见到今日有此侯方域与李香君的一段遇合,特意为自己而写。有时想想,不免自笑,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幻觉。然而她也不免自问,若是幻觉,如何有贴切心情如此?

    城东拜客的杨文骢,经过旧院墙外柳丝飘拂的长板桥,吩咐停轿。执着拜匣充当长随的锦哥,了解他的意向,悄然问道:“轿子要不要等?”

    杨文骢想一想说:“不必了,今日公事已完,可以多坐一会儿。叫轿子回去吧!”

    于是空轿回府,杨文骢带着锦哥沿着旧院围墙,迤逦东行,去探望香君。走到门前遇见苏昆生,他也是李贞丽从良以后,不放心香君独住,三日两头来走走的常客。

    “香姐昨天又是通宵念词,吃了午饭才睡下。”沉香叹口气说,“杨老爷、苏师父也劝劝她,这样子昼夜颠倒,身子吃亏的。”

    “好,我明白。”杨文骢体恤她跟锦哥,“我与苏师父上楼去坐,你不必张罗,小两口亲热去吧!”

    沉香脸一红,忸怩地笑道:“杨老爷真会说笑话。”

    于是仍旧由沉香引路,蹑手蹑脚地将客人请上楼坐。一进门,杨文骢便觉得有样东西刺眼。是把扇子,摊开在妆台上,点点血迹,居然红艳非常。

    这就是侯方域定情的那把诗扇,杨文骢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几点血迹的由来。苏昆生却是初见,不免诧异。

    “是香君头上的血。”杨文骢告诉他说,“那天半夜里,她矢志不嫁田仰,一头撞向墙上,鲜血溅污了这把扇子。香君一向珍藏,秘不示人,如何此刻摊开在这里?”

    “可见她神思困倦,连这样的东西都顾不得收拾。”苏昆生拿起扇子,把玩着说,“可惜!好好一把扇子,染上了血迹!杨老爷,我倒有个计较,你看可使得?”

    “你说。”

    “这把扇子,有诗无画,原觉美中不足。久闻杨老爷一笔丹青,出神入化,何不就着这几点血迹,点缀成画!”

    “此计大妙!”杨文骢四处张望了一下,“无奈没有绿颜色,怎生好。”

    苏昆生略想一想,欣然答道:“不碍!我自有法子。”

    他就花盆里摘了些万年青、虎耳草之类经秋不凋的草叶,洗净捣烂,取一方白绢包起来一榨,便是一碟子化了开来的石绿。

    于是,杨文骢取支笔在白玉笔洗中洗净,染色勾抹,加叶添枝,竟是极生动的几笔折枝桃花。

    “妙,妙!”苏昆生拊掌笑道,“好一把桃花扇!”

    这一阵闹,将香君惊醒了,起床出房,见过了礼。杨文骢笑道:“下官有画扇一柄,奉赠妆台。”说着把桃花扇递了过去。

    香君入手便知,“这是我的一把旧扇子,血迹腌臜,何必看它?”一面说,一面就往里走。

    “香姐!”苏昆生喊住她说,“你何不打开来看一看?”

    展开来一看,香君也觉得有趣,“杨老爷,”她问,“几时画的?”

    “刚才的事。得罪,得罪,未得许可,点坏了你的扇子。”

    香君不语,凝视着扇面,忽然滚下两滴眼泪,黯然叹息:“唉!桃花命薄,扇底飘零。多谢杨老爷替我写照。”

    这一说,使得杨文骢大为失悔,一时兴起,忘却忌讳。然而为她设想,这样子也不是久长之计,既已触犯忌讳,索性便问个明白。

    “香君!既知飘零,少不得寻个归宿。难道青春苦守,白头自误?”

    “说哪里话!”香君答说,“想当年,那关盼盼也是烟花,何尝不在燕子楼中,关门到老?”接着便悄然念道:“‘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这是关盼盼的诗。唐朝贞元年间,张建封镇徐州,纳名妓关盼盼为妾,特为筑一座“燕子楼”藏娇。张建封死后,关盼盼独住燕子楼,十五年不嫁。

    这已经难得的了,却有人还嫌她不能殉节。这个人就是白居易,他作了一首诗送关盼盼,最后两句是:“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意思是说,张建封坟边的萧萧白杨,已长得能当柱子的材料。他死了这么多年,而关盼盼却还活着。“红粉不成灰”,显然是责备关盼盼未能随侍张尚书于泉下。

    关盼盼读完了诗,这样跟白居易说:“我不是不能死。只怕我死了,别人说张尚书有从死之妾,影响他的清誉。”于是绝食十日而死。死前和了白居易三首诗,香君所念的,就是其中之一。

    想到关盼盼的故事,杨文骢愈有不祥之感,生怕香君也有那样一日,因而向苏昆生说道:“香君这段苦节,今世少有。昆老,香君是你的学生,看师徒的情分上,你须费心,去寻着了侯方域,将香君送去团聚。”

    “是,是!”苏昆生连连点头,“我也一向在留意侯公子的行踪,听说他回河南去了。我不日要回固始原籍,顺便访寻。不过须有香姐一封书信才好。”

    “说得是!”杨文骢说,“香君,你就动起笔来!”

    “我言出无文,请杨老爷代我写吧。”

    “你有心事,我怎么写得出?”

    香君沉思了好一会儿,万感交集,不知如何才能说得尽意,让侯方域明白自己千回百折的心事?愁思无计之际,忽有灵感,拿起扇子说道:“我的千愁万苦,都在这把扇子上头。就拿它寄了去吧!”

    “这封情书,倒也新鲜!”杨文骢大为赞成,“尽在不言好!”

    拾壹

    年三十那天,弘光帝在新修建的兴宁宫,忽然闷闷不乐。他左右的一个亲信太监韩赞周,以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国恨家仇,多所感触,便向他慰劝。

    “陛下请宽圣虑。听说北都胡虏,已以礼葬先帝——”

    话没有完,只见弘光帝不住摇头,他就说不下去了。韩赞周便又思量,既非思亲,则又是为何不乐。细想一想,有些明白了。

    “新宫规制,不免简陋。时当乱世,物力不充,而且匆促鸠工,难免有不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