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最后的帝王在线阅读 - 第53页

第53页

    刘协被她抓住小臂,却觉一阵生疏的刺激感。

    两世为皇帝,他能经纬天地,却于亲情一道生疏至极。

    他安抚得拍了拍刘清的手臂,不着痕迹得示意她松手,这才垂落下自己的手臂,反剪于背后,看向闵贡,斥道:“朕叫你去安抚皇姐,你怎得反惊动了她?”

    闵贡忙伏地请罪。

    刘清一愣,道:“皇帝别怪他,他倒是劝过我。是我坚持要来……”

    刘协却又对宫人道:“将这候风地动仪撤去吧。”

    宫人应了,小心翼翼问了一句,“陛下,是收回库房,还是给太史令送去?”他方才侍立在旁,也听说了这地动仪的作用,心道若是能知晓何处地动,岂不是一件神物?

    刘协一愣,道:“太史令处没有地动仪?”

    那宫人道:“陛下明鉴。宫中百物自洛阳运至长安,这一年来,人手不足,账目又乱,却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分派明白,如今只都堆在库房里。”

    刘协听他谈吐颇有见识,看他一眼,问道:“你叫什么?原是管库房的?明日到朕身边来伺候。”

    闵贡伏在地上,侧头盯了那宫人一眼。

    那宫人喜笑道:“奴名唤汪雨,谢陛下提拔。”

    刘清在旁,见皇帝吩咐宫人,左右一望,道:“陛下身边那两位郎官呢?”

    这是问的曹昂与冯玉。

    刘协道:“子脩在姑母府上,跟表兄切磋武艺。冯玉好修饰,非衣冠齐整,不会出现在人前。”他微微一笑,“地动之后,各人仓促前来,都形容狼狈。冯玉哪里肯做这等样子?”

    刘清一听,上下一看自己,旧衣乱发,便觉难以入目。

    刘协慢悠悠道:“冯玉大约也该来了。”

    刘清忙道:“既然皇帝安好,那我就回自己宫里去了。”

    “皇姐不再坐坐了么?”

    “不了不了。”刘清连连摆手,人已转身走出三四步,生怕给修饰整洁的冯玉前来撞见。

    刘协轻笑起来,只觉心底那股突兀而又生疏的刺激感,渐渐平息下去。

    淳于阳在旁冷眼看着,挑眉道:“陛下是故意的吧?”

    “你说什么?”刘协抱着小黑狗,舒舒服服坐在床上,示意赵泰也上来,抬头望着浩瀚的星空,想到明日这场地动可能会带来的变局,慢悠悠道:“朕听不明白。”

    作者有话要说:看到有评论说一醒来看到更新好快乐。

    突然想起我追文时,每天早上醒了,还没睁眼就去摸手机,想着又有更新掉落了。那是真的快乐!

    想给你们一样的快乐呀~所以今晚还有加更,会很晚,明早来看吧。

    晚安。

    第34章

    果然便如刘协预料的那般, 董卓因长安城中这一场突然的地动,颇感不安。

    时人颇信天人感应之道,君臣与上天相应。

    天灾严重之时,连皇帝都要下罪己诏, 让重要的大臣请辞来承担责任。

    如今皇帝年幼, 尚未亲政。

    这等天灾, 自然要问到刚自封为太师的董卓头上。

    长安城中, 此时虽然没人敢责问董卓。

    但是架不住董卓心虚, 毕竟掘了皇陵是真的,劫掠民众也是真的, 入长安城中,放肆猖獗, 更是真的。

    前文说过, 董卓最信重的文化人,便是蔡邕。

    他果然邀请蔡邕赴宴, 有些苦恼与忐忑,询问道:“昨夜城中地动,不知是什么缘故?书上可有记载?是不是该像祭祀雨神、风神那样的, 做些仪式呢?”

    就算是手握重兵的权臣, 面对这等自然灾害,却也无法不感慨于自己的渺小,进而生出敬畏之心来。

    蔡邕昨夜被皇帝召见后,早有准备,此刻见问, 不慌不忙道:“地动乃天地之间,不能清和明正,阴气太重,沉积地下,一朝而出,因有此剧变,警醒天子重臣。昔日和帝至顺帝间,屡有奸佞,地动总有二十六次之多。如今长安城这一次地动,恐怕还只是个开始。”他倒不是欺骗董卓,而是真心实意觉得是这么回事儿。

    董卓一听,昨晚把他都震醒了,还只是个开始。再多来几次,他那眉坞的粮仓别管存了够吃几十年的粮食,都要跟他没关系了。

    董卓忙道:“请伯喈教我。”

    蔡邕便道:“地下阴气太重,乃是有重臣逾制的缘故。今日都中传闻,说是太师你在为陛下大婚筹划,可是真的?”

    董卓一拍大腿,叹道:“我就知道是这事儿。都怪我那弟弟,不知天高地厚,酒后撺掇着我,我一时糊涂就答应了。”他已经是太师,实际上的掌权人,对把外孙女嫁给皇帝这事儿,并不是非常热切,能成当然是更进一步,不成却也影响不到他。

    董卓拉着蔡邕的手,道:“多亏伯喈教我。我早已说过,叫我仲颖。叫太师就太生分了。”又道:“还有哪些逾制之初,还望伯喈教我。我不是很懂这些。”

    蔡邕便把看不惯的都说了,道:“听说仲颖你还造了青盖的车子,爪画两轓,叫什么‘竿摩车’,可有此事?青盖车便逾制了,何不改成皂色的伞盖?”

    董卓连连点头。

    蔡邕又说了几点,董卓都一一应了,态度很好。

    蔡邕越发觉得董卓知错就改,是个能讲道理的人。

    酒过三巡,董卓忽然问道:“听说昨夜陛下召见了伯喈,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