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文学网 - 精品其他 - 咪咕公版·两晋南北朝史在线阅读 - 第一节 学校

第一节 学校

    第二十三章

    晋南北朝学术

    第一节 学校

    中国为崇尚文教之国,两汉而降,此风尤甚。晋、南北朝,虽为丧乱之世,然朝廷苟获小安,即思兴学;地方官吏,亦颇能措意于此;私家仍以教授为业;虽偏隅割据之区,戎狄荐居之地,亦莫不然。较之罗马丧乱之后,晦盲否塞之情形,大异其趣矣。此亦中西史事不同之一端欤?

    晋初大学,沿自魏世。泰始八年,有司奏大学生七千余人,才任四品听留。诏已试经者留之,其余遣还。郡国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学。(《宋书·礼志》。)盖以魏世,来学者率为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见《秦汉史》第十九章第一节。)故有此举也。《晋书·武帝纪》:咸宁二年,五月,立国子学。《宋书·礼志》作起国子学。《晋书·职官志》云: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齐书·礼志》:东昏侯立,领国子助教曹思文上表曰:“今之国学,即古之大学。晋初大学生三千人,既多猥杂,惠帝时,欲辨其泾渭,故元康三年始立国子学,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学。”盖屋宇起于咸宁二年,教官定于四年,生徒入学之法,实至元康三年而后定也。(《晋书·裴传》:时天下初定,頠奏修国学,刻石写经。皇大子既讲,释奠,祀孔子,饮飨射候,甚有仪序。此事在武帝时,皇大子即惠帝也。其时盖徒行礼,未有教学之事。)经说本只有大学,自王大子以下皆入焉,与士齿,殊有平夷之美。《周官》有师氏,保氏,乃小学之职,据此别立国子学,以“殊士庶,异贵贱”,(曹思文表语。)误矣。大康五年,修作明堂、辟雍、灵台。(《宋书·礼志》。)元帝初,王导请兴学。戴邈亦以为言。(见《晋书》本传及《宋书·礼志》。)建武元年十一月立大学,(《本纪》。)盖用其说。《宋书·百官志》云:大常博士,东京凡十四人。《易》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各一博士。而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魏及晋两朝置十九人,江左初减为九人,皆不知掌何经。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人。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大学博士也。又云: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一人。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穀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经,助教分掌。晋初置国子学以教生徒,而隶属大学焉。晋初助教十五人。江左以来损其员,自宋世,若不置学,则助教惟置一人,而祭酒、博士常置也。《晋书·荀崧传》云:时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尚书》孔氏,《毛诗》郑氏,《周官》、《礼记》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论语》、《孝经》郑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宋书·礼志》云:《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孔氏,《毛诗》、《周官》、《礼记》、《论语》、《孝经》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各置博士一人。)其《仪礼》、《公羊》、《穀梁》及郑《易》,皆省不置。崧以为不可,乃上疏言:“宜为郑《易》,郑《仪礼》,《春秋》、《公羊》、《穀梁》各置博士一人。”诏共博议者详之。议者多请从崧所奏。诏曰:“《穀梁》肤浅,不足置博士,余如奏。”会王敦之难不行。《宋书·礼志》略同。以《百官志》之文参之,则所谓九人者:《周易》王氏一,《尚书》郑氏二,孔氏三,《毛诗》郑氏四,《周官》郑氏五,《礼记》郑氏六,《春秋左传》杜氏七,服氏八,《论语》、《孝经》郑氏九,所增者《仪礼》、《公羊》各一,合十一人也。《本纪》:大兴二年,六月,置博士员五人,则所谓后又增为十六人者也。不复分掌五经,盖不复事教授?《儒林传》言:“元帝虽尊儒劝学,亟降纶音,而东序西胶,未闻弦诵。”其明征矣。《成帝纪》:咸康三年,正月,立大学。《袁瓌传》云:瓌时为国子祭酒,上疏请给宅地,备学徒,疏奏,成帝从之。国学之兴自瓌始。《宋书·礼志》以此疏为瓌与大常冯怀共上,云:疏奏,帝有感焉。由是议立国学,征集生徒。而世尚老、庄,莫肯用心儒训。穆帝八年,殷浩西征,以军兴罢遣。则未有实效,旋又废坠。《孝武帝纪》:大元九年,四月,增置大学生百人。(《车胤传》:大元中,增置大学生百人,以胤领国子博士。)十年,二月,立国学。盖至是二学并置。《晋书·职官志》云:孝武大元十年,损国子助教员为十人。《宋志》云:十经由十助教分掌,盖在是时。(《宋书·臧焘传》:晋孝武大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据《齐书·陆澄传澄》与王俭书,则是时《易》立王肃,《左氏》取服虔,而兼取贾逵《经》,《穀梁》有麋信《注》。至宋元嘉建学,《易》乃玄、弼两立。逮颜延之为祭酒,则黜郑置王,《左氏》则留服而去贾,《穀梁》益以范宁,而麋犹如故。澄谓《易》王、郑宜并存,《左氏》宜立杜,《穀梁》善范便当除麋。又云:“世有一《孝经》,题为郑玄注。观其用辞,不与注书相类。案玄自序所注众书,亦无《孝经》。”俭答云:“《易》依旧存郑,高同来说。元凯注传,超迈前儒。《穀梁》小书,无俟两注。存麋略范,率由旧式。凡此诸议,并同雅论。惟《郑注》虚实,前代不嫌,意谓可安,仍旧立置。”大元立学,议由谢石,事见《晋书》本传及《宋书·礼志》。《宋书》载其疏辞,谓上于大元元年,元疑九形近而误,故有“皇威遐震,戎车方静”之语。(淝水之战在八年。)石之死,范弘之议谥,深致贬损,而卒援是为恕辞,则晋人颇重其事。然《宋书·礼志》谓其品课无章,士君子耻与其列,则其实效,亦未可睹也。晋人立学,专欲以化贵胄。故晋初傅玄上疏,病“汉、魏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今圣明之政资始,而汉、魏之失未改”。王导言:“人知士之贵由道存,则退而修其身,敦朴之业著,浮伪之竞息。”戴邈言:“贵游之子,未必有斩将搴旗之才,亦未有从军征戎之役,不以盛年,讲肄道义,不亦可惜?”然粪墙朽木,素质已非,雕墁之功,云胡可就?其时特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而祭酒殷茂言:“学建弥年,而功无可名。惮业避役,存者无几。或假托亲疾,真伪难知。声实浑乱,莫此之甚。臣闻旧制,国子生皆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者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则犹是来者皆为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之旧也。(《宋书·礼志》。)《宋书·礼志》言:孝武立学,增造庙屋一百五十五间,而《五行志》言:大元十年正月,立国子学,学生多顽嚚,因风放火,焚房百余间。《晋志》略同。则立学未几,而所毁之屋,已侔于所造者三分之二矣。风纪败坏至此,其人尚可教乎?

    《宋书·礼志》云:宋高祖受命,诏有司立学,未就而崩,大祖元嘉二十年,复立国学,二十七年废。案高祖诏立国学,事在永初三年正月,见《本纪》。其时学制已定,范泰尝上书论之,见本传。大祖诏建国学,事在元嘉十九年正月,是年十二月,诏言胄子始集,学业方兴,亦见《纪》;《何承天传》亦云,是年立国子学,以本官领国子博士;而《礼志》谓立学在二十年,盖师生集于十九年末,礼成于其翼年也。二十七年之罢,《纪》在三月,盖以军兴之故。《孝武帝纪》:大明五年,八月,诏来岁可修葺庠序,旌延国胄,而《礼志》不言其事,疑其实未有成。然则宋世国学修立,不及十年,可谓衰替。然其时于私家之能讲学者,为置生徒,隆其礼貌,加以资助,则其效或转在官学之上也。《隐逸传》:周续之,遁迹庐山。高祖践阼,召之,乃尽室俱下。上为开馆东郭外,招集生徒。乘舆降幸,并见诸生。续之素患风痹,不复堪讲,乃移病钟山。又《雷次宗传》:元嘉十五年,征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大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车驾数幸次宗学馆,资给甚厚。此事《南史》入《本纪》,系元嘉十六年。《宋书·何尚之传》云:元嘉十三年,彭城王义康欲以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大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南史》同。其立学不知究在何年也。其后国子学建,尚之遂领祭酒焉,亦见《传》。《明帝纪》:泰始六年,九月,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之,置东观祭酒。《南史》云: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言阴阳者遂无其人,则其分部仍与元嘉同。《齐书·百官志》:泰始六年,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玄、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各十人,永明三年国学建省,尤可见孝武之兴国学,实未有成也。

    《齐书·礼志》云:建元四年,正月,诏立国学。(亦见《本纪》。《王逡之传》云:国学久废,建元二年,逡之先上表立学,转国子博士。《张绪传》:建元四年,立国子学,以绪为大常卿,领国子祭酒。)置学生百五十人。其有位乐入者五十人。生年十五以上,二十以还。取王公已下至三将、著作郎、廷尉正、大子舍人、领、护诸府司马、谘议经除敕者、诸州别驾、治中等见居官及罢散者子孙。悉取家去都二千里为限。大祖崩乃止。(《武帝纪》:建元四年,九月,丁巳,以国哀故罢国子学。《百官志》云:其夏国讳废学。)永明三年,正月,诏立学。(亦见《纪》。)创立堂宇。召公卿子弟及员外之胤。凡置生二百人。建武四年,正月,诏立学。永泰元年,东昏侯即位,尚书符依永明旧事废学。领国子助教曹思文表言:“先代不以国讳废学,永明以无大子故废,非古典。”案建武四年诏言:“往因时康,崇建庠序,屯虞荐有,权从省废,讴诵寂寥,倏移年稔。”则其废,似不以无大子也。总明观以永明三年省,然是岁又于王俭宅开学士馆。悉以四部充俭家。又诏俭以家为府。四年,以本官领吏部,犹十日一还学,监视诸生焉。(《俭传》。)又竟陵王子良,尝表世祖,为刘立馆。以扬烈桥故主第给之。未及徙居,遇病卒。(《传》。)此亦宋世待周续之、雷次宗之意也。孔稚圭欲于国学置律学助教,诏报从纳,而事不果行,已见第二十二章第七节。

    《梁书·处士传》:梁武践阼,征何胤不至,乃敕胤曰:“卿门徒中,经明行修,厥数有几?且欲瞻彼堂堂,置此周行,便可具以名闻,副其劳望。”又曰:“比岁学者,殊为寡少。良由无复聚徒,故明经斯废。每一念此,为之慨然。卿居儒宗,加以德素。当敕后进有意向者,就卿受业。想深思诲诱,使斯文载兴。”于是遣何朗、孔寿等六人于东山受学。设馆而外,复征及其旧日生徒,较之宋、齐,尤为异数矣。《本纪》: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儒林传》云:以平原明山宾、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玚补博士。各主一馆,(《南史》又有吴郡陆琏。)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十数月间,怀经负笈者,云会京师。此亦犹宋之立五学,特专于儒耳。七年,正月,诏大启庠序,博延胄子。国学盖自此建立。九年,三月,诏皇大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可令入学。《儒林传》言:于是皇大子、皇子、宗室王侯始就业焉。大同七年,十二月,于宫城西立士林馆,延集学者。领军朱异、大府卿贺琛、舍人孔子祛等递相讲述。(《本纪》。亦见《张绾》、《周弘正传》。)此盖与国学并立,非如宋之五馆、总明观等补国学之缺也。《陈书·儒林·陆诩传》言:梁世百济国表求讲礼博士,诏令诩行,声教东渐,南朝教学之规模,盖以此时为最盛矣。

    《陈书·儒林传》云:高祖承前代离乱,日不暇给,弗遑劝课。世祖以降,稍置学官。虽博延生徒,成业盖寡。案《沈不害传》言:天嘉初,除衡阳王府记室参军,兼嘉德殿学士。自梁季丧乱,至是国学未立。不害上书,言宜建立庠序,选公卿门子,皆入于学。诏付外详议,依事施行。陈世兴学,不害盖有力焉。其后宣帝大建三年,后主至德三年,皇大子皆释奠大学。

    私家亦有为学人立馆者,齐始安王遥光、右卫江祏于蒋山南为吴苞立馆是也。事见《齐书·高逸传》。

    《晋书·张轨传》:轨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隐逸传》:祈嘉,博通经传。西游海渚,教授门生百余人。张重华征为儒林祭酒。在朝卿士,郡县守令彭和正等受业独拜床下者二千余人。《李玄盛传》: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刘曜载记》:曜立大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以中书监刘均领国子祭酒。置崇文祭酒,秩次国子。散骑侍郎董景道,以明经擢为崇文祭酒。曜临大学,引试学生之上第者,拜郎中。《石勒载记》云:司、冀渐宁,人始租赋。立大学。简明经善书吏,署为文学掾,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教之。大兴二年,勒伪称赵王。从事中郎裴宪,参军傅畅、杜嘏,并领经学祭酒。参军续咸、庾景为律学祭酒。任播、崔濬为史学祭酒。中垒支雄、游击王阳,并领门臣祭酒。勒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五府。于是擢拜大学生五人为佐著作郎,录述时事。《石季龙载记》:季龙下书,令诸郡国立五经博士。初勒置大小学博士,至是复置国子博士、助教。遣国子博士诣洛阳写石经,校中经于秘书。国子祭酒聂熊注《穀梁春秋》,列于学宫。(《隐逸传》:杨轲养徒数百,石季龙嗣伪位征之。迫之乃发。后上疏陈乡思求还。其在伪朝,盖未尝受官职,与于教授之事。)《慕容廆载记》云: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修受业焉。廆览政之暇,亲临听之。《慕容皝载记》:皝记室参军封裕谏曰:“习战、务农,本也。百工、商贾,末耳。宜量军国所须,置其员数。学者三年无成,亦宜还之于农。”皝乃命学生不任训教者,亦除员录。《慕容儁载记》:儁立小学于显贤里,以教胄子。《苻健载记》:健败桓温后,修尚儒学。《苻坚载记》言:坚立学校。又云:坚广修学宫,召郡国学生通一经已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孙,并遣受业。坚亲临大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坚谓博士王寔曰:“朕一月三临大学,黜陟幽明,躬亲奖厉,罔敢倦违,庶几周、孔微言,不由朕而坠。汉之二武,其可追乎?”自是每月一临大学,诸生竞劝焉。又云: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其大子及公侯、卿、大夫、元士之元子,皆束修释奠焉。又云:坚临大学,考学生经义,上第者擢叙八十三人。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之僭,颇留心儒学,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又云:禁老庄、图谶之学。中外四禁、二卫、四军长上将七,皆令修学课。后宫置典学,立内司,以授于掖庭。选阉人及女隶有聪识者,置博士以授经。又云:坚以翼犍荒俗,未参仁义,令入大学习礼。《姚苌载记》云:苌立大学。下书令留台、诸镇,各置学官,勿有所废。考试优劣,随才擢叙。《姚兴载记》云:兴立律学于长安。(详见第二十二章第七节。)《慕容德载记》云:建立学官,简公卿已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大学生。德大集诸生,亲临策试。《冯跋载记》云:营建大学,以长乐刘轩、营丘张炽、成周翟崇为博士郎中。简二千石已下子弟年十三已上教之。《李雄载记》云:雄兴学校,置史官。听览之暇,手不释卷。《李寿载记》云:广大学,起燕殿,百姓疲于役使,呼嗟满道,思乱者十室而九矣。皆当时偏隅割据之国,五胡僭窃之主兴学之事也。亦不徒官立也。《晋书·列女传》云:韦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也。家世以儒学称。幼丧母,其父躬自养之。及长,授以《周官》音义。谓之曰:“吾家世学《周官》,传业相继。吾今无男可传,汝可受之,勿令绝世。”属天下丧乱,宋氏讽诵不辍。其后为石季龙徙之于山东。宋氏与夫在徙中推鹿车,背负父所授书到冀州。依胶东富人程安寿。寿养护之。逞时年少,宋氏昼则樵采,夜则教逞。逞遂学成名立,仕苻坚为大常。坚尝幸其大学,问博士经典。乃闵礼乐遗阙。时博士卢壶对曰:“废学既久,书传零落。比年缀撰,正经粗集。惟《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大常韦逞母宋氏,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阙。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于是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缦而受业。号宋氏为宣文君。《周官》学复行于世。时称韦母宋氏焉。《姚兴载记》云:天水姜龛、东平淳于岐、冯翊郭高等,皆耆儒硕德,经明行修。各门徒数百,教授长安。诸生自远而至者,万数千人。兴每于听政之暇,引龛等于东堂,讲论道艺,错综名理。凉州胡辩,苻坚之末,东徙洛阳讲授。弟子千有余人。关中后进,多赴之请业。兴敕关尉曰:诸生往来出入,勿拘常限。于是学者咸劝,儒风盛焉。其厚待师儒,弘奖后学,亦视中国无愧色也。

    《魏书·儒林传》云:大祖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大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增国子大学生员至三千。(《本纪》:天兴二年,三月,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大学生员三千人。《官氏志》亦云: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大宗世,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世祖始光三年,春,别起大学于城东。(《纪》在二月。)《本纪》:大平真君五年正月,制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诣大学。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亦见第十八章第一节。)自汉除挟书之禁已来,奖民乡学,则有之矣,禁人立学,未之前闻,大武此诏,果何为哉?案大武又有私养师巫、挟藏谶记之禁。(见第二十四章第二节。)其后孝文延兴二年,二月,诏谓当时祭孔子者,“女巫妖觋,淫进非礼,杀生鼓舞,倡优媟狎”。“自今已后,有祭孔子庙,制用酒脯而已。不听妇女合杂,以祈非望之福。犯者以违制论”。(亦见《本纪》。)窃疑鲜卑窃据,人民图覆之者甚多,结合之资,不能无藉于宗教,孔教亦为所借用,虏乃从而禁之也。《儒林传》又云:大和中,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本纪》:大和十年,九月,诏起明堂、辟雍。十五年,十月,明堂、大庙成。十六年,正月,宗祀显祖于明堂,以配上帝。遂升灵台,以观云物。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事。每朔依以为常。)又开皇子之学。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大学,四门小学。(据《刘芳传》:发敕立四门博士,事在大和二十年。)世宗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员四十人。(《本纪》:正始元年,十一月,诏可敕有司,营缮国学。四年,六月,诏敕有司,准访前式,置国子,立大学,树小学于四门。《任城王澄传》;澄表言:“自凤举中京,方隆礼教。先皇升遐,未遑修述。学宫虚荷四门之名,宗人有阙四时之业。可敕有司,修复皇宗之学,开辟四门之教。”诏尚书可更量宜修立。《郑道昭传》:迁国子祭酒。表言:“国子学堂房粗置,弦诵阙尔。城南大学,汉、魏五经,丘墟残毁,藜藿芜秽。求重敕尚书、门下,考论营制之模。”不从。道昭又表曰:“先帝命故御史中尉臣李彪,与吏部尚书任城王澄等,妙选英儒,以宗文教。澄等依旨,置四门博士四十人。其国子博士、大学博士、及国子助教,宿已简置。伏寻先旨,意在速就。但军国多事,未遑建立。自尔迄今,垂将一纪。学官凋落,四术寝废。陛下屡发中旨,敦营学馆。房宇既修,生徒未立。臣往年删定律令,缪与议筵。谨依准前修,寻访旧事,参定《学令》,事讫书呈。自尔迄今,未蒙报判。请《学令》并制,早敕施行。使选授有依,生徒可准。”诏曰:“新令寻颁,施行无远。”道昭又表曰:“臣自往年以来,频请《学令》,并置生员。前后累上,未蒙一报。馆宇既修,生房粗构。博士见员,足可讲习。虽新令未颁,请依旧权置国子学生,渐开训业。”不报。其事皆在世宗时也。)虽黉宇未立,而经术弥显。(《本纪》:延昌元年,四月,诏曰:“迁京嵩县,年将二纪。虎闱阙唱演之音,四门绝讲诵之业。博士端然,虚禄岁祀。贵游之胄,欲同子衿。靖言念之,有兼愧慨。可严敕有司,国子学孟冬使成,大学,四门,明年孟春令就。”然《李崇传》:崇在肃宗时表言:“永平之中,大兴版筑。续以水旱,戎马生郊,虽逮为山,还停一篑。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则其事仍未有成也。《郭祚传》:时诏营明堂、国学。祚奏:“不可于师旅之际,兴版筑之功,宜待丰靖之年,因子来之力。”从之。此即李崇所谓因水旱戎马而停者也。崇此疏,《北齐书·邢邵传》以为邵之言,《北史》同。)神龟中,将立国学。诏以三品已上及五品清官之子充生选。未及简置,仍复停寝。正光二年,乃释奠于国学。始置国子生三十六人。(《本纪》:正光元年,正月,诏:“来岁仲阳,节和气润,释奠孔、颜,乃其时也。有司可豫缮国学,图饰圣贤,置官、简牲,择吉备礼。”二年,三月,庚午,帝幸国子学,祠孔子,以颜渊配。《源贺传》:贺孙子恭,正光元年,转为起部郎。明堂、辟雍,并未建就。子恭上书言:“今诸寺大作,稍以粗举,并可彻减,专事经综。严勒工匠,务令克成。”从之。魏营学宫,阅时甚久,盖至此以一切之法敕之,乃克有成也。)永熙中,复释奠于国学。置生七十二人。及迁都于邺,国子置生三十六人。此魏立学之大略也。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

    北齐国子寺,祭酒一人,领博士五人,助教十人,学生七十二人。大学,博士十人,助教二十人,大学生二百人。四门学,博士二十人,助教二十人,学生三百人。见《隋书·百官志》。然据《北齐书·本纪》:文宣帝天保元年,八月,诏郡国修立黉序,国子学生,亦仰依旧铨补。孝昭帝皇建元年,八月,诏国子寺可备立官属,依旧置生讲习经典,岁时考试。外州大学,亦仰典司,勤加督课。则法令多成具文。《儒林传》亦云:“师、保、疑、丞,皆赏勋旧,国学博士,徒有虚名,惟国子一学,生徒数十人耳。”

    后周颇重大学。《周书·李昶传》云:昶初谒大祖,大祖深奇之。厚加资给,令入大学。大祖每见学生,必问才行于昶。足见其于此途,已颇留意。武帝保定二年,幸学,以于谨为三老而问道焉。大和二年,七月,立露门学。置生七十二人。宣帝大象二年,亦幸学释奠。皆见《本纪》:《隋书·辛公义传》云: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大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时辈慕之。《豆卢勣传》:勣在明帝时,为左武伯中大夫。自以经业未通,请解职游露门学。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学。皆足见其重视学业也。世宗雅爱文士。立麟趾学。在朝有艺业者,不限贵贱,皆听预焉。(见《周书·千翼传》。)则后汉鸿都门学之类耳。

    郡县之学,留意者寡。以昔时兴学,多有粉饰升平之意,地方为物力所限,势不能如中央之修举也。南朝惟梁武帝尝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事在天监四年,见《梁书·儒林传》。)外此无闻焉。北朝则规制颇详。然亦徒文具而已。《魏书·显祖纪》:天安元年,九月,初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儒林传》云:后诏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其议盖发自李?,成于高允,皆见本传。《允传》言“郡国立学自此始”焉。此云乡学,兼郡县之学言之。州郡之学,对县以下之学言,亦曰大学。《李平传》言平在相州,修饰大学。《高祐传》言祐为兖州刺史,镇滑台,以郡国虽有大学,县党宜有黉序,乃县立讲学,党立教学,村立小学。《崔挺传》:挺族子纂之从祖弟游,转熙平大守,大学旧在城内,游移置城南闲敞之处,亲自说经。《北史·郦道元传》:道元试守鲁阳,表立黉序。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是也。(成人之教,对童稚之教言之,亦曰大学。《景穆十二王传》:南安王桢之子英奏言“大学之馆,久置于下国,四门之教,方构于京洒”是也。)“齐制,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授经。学生俱差逼充员。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从调。备员既非所好,坟籍固不关怀。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纵有游惰,亦不检治。”(《北齐书·儒林传》。)可见规制徒详,并无益于实际也。

    《魏书·景穆十二王传》:南安王桢之子英,奏言:“谨案学令:诸州郡学生,三年一校。所通经数,因正使列之。然后遣使就郡练考。俊造之流,应问于魏阙,不革之辈,宜反于齐民。顷以皇都迁构,江、扬未一,乡校之训,弗遑正试。致使薰莸之质,均诲学廷,萧艾之体,等教文肆。今外宰京官,铨考向讫,求遣四门博士,明通五经者,道别校练,依令黜陟。”诏曰:“学业堕废,为日已久,非一使能劝。比当别敕。”《北齐书·杜弼传》: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甄所叹异。是魏、齐学制,学生不徒当地,并当由中央遣使校练也。此等考试,盖非徒校其学业,《北齐书·儒林传》言“诸郡俱得察孝廉,其博士、助教及游学之徒通经者,推择充举。射策十条,通八已上,听九品出身。其尤异者,亦蒙抽擢”是也。魏世李?在相州,奏请立学。言“臣自到已来,访诸文学,旧德已老,后生未进。岁首所贡,虽依制遣,对问之日,惧不克堪。欲仰依先典,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胄,就而受业。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此即元英所云:俊造之流,应问于魏阙。则其制,又不始自北齐矣。(高允表论立学,言“学生当取郡中清望,先尽高门,次及中第”,亦以当时选举,首重阀阅也。)然亦有徒为视化行礼之计者。如庾亮在荆州,缮造礼器俎豆之属,欲行大射之礼。(《宋书·礼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