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虎狼在线阅读 - 第211节

第211节

    ……

    制宪会议已经折腾了一个多月了,宪法大纲更是早早就拟定出来,但直到现在制宪议员们听说仍在泉州吵闹不休,据说还爆发了几次武斗。贺飞虎觉得这帮议员效率很低,这么多人制定律令居然比明太祖一个人还要慢得多,不过这并不是他关心的重点,重点在于又会有新的部队抵达——贺飞虎一边开始接受宪法师的人员装备,一边把第十三师需要的营地布置好,制宪会议称赞了贺飞虎的勤恳后立刻就开始着手向江西派来人员,任红城告诉贺飞虎第十三师的第一批军官将于年前抵达。

    “这个师叫什么名字?”贺飞虎无法猜到第十三师的名号。

    “如果这个贺将军都能猜到,那真是妖怪了。”任红城哈哈笑起来,这个师的名字也是有来历的,继工党的缪党魁发表了论宪法权利的来源后,东林党的陈党魁又提供了另外一篇重量级的文献——在陈党魁所构想的未来政治框架中,应该采用三权分立的模式:卿院、提刑和政府。任红城在看过本党党魁的文章后,对党魁钦佩得五体投地,深信本党领袖会因为这篇政述而留名青史。

    由于已经有了“议会”和“宪法”二师,第十三师制宪会议就打算起名为“官府”师,以纪念陈子壮对三权分立的政论,无论是不是同党,制宪会议的议员都赞同东林党魁的政治构想。

    不过齐国公听说此事后突然提出了异议,说“官府”这个名字太不好听,制宪会议希望建立一支为国为民的军队,而官府这个名字显然一点儿也不亲民,估计百姓听了不但不会有任何亲近感和认同感,多半还会有反感情绪。

    大家承认齐国公说的有道理,齐国公一向不说话,他一旦说话大家都愿意倾听,所以即便没道理大家也不会太过违逆,陈子壮当即表示这个师就不必非要起名“官府”来纪念三权分立的提出了,其他人觉得有点遗憾但是也准备另想。

    可是齐国公显然是在提议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解决办法——齐国公建议把“官府”师改成“公仆”师,这样不但依旧纪念了三权分立,而且还昭显了新式政府为人民的大义。

    “公仆?”贺飞虎一开始也没听懂。

    “公仆就是指公共的仆人,在卿院监督下的,遵循宪法行事的官府不再是父母官,不再是百姓要磕头跪见的长辈,而是大家的仆人了,所以是公仆嘛。”

    “哦,原来如此,”贺飞虎觉得这个词挺有趣的,其中确实有一种令人感动的亲民思想:“这公仆师的师旗,想必卿院也要拿走了。”

    “这个倒是不必了,”任红城表示卿院完全同意公仆师自行保管自己的师旗:“要是卿院把每个师的师旗都拿走,岂不是会让大家觉得我们总担心打败仗么?”

    “议会”师万一被消灭的话太不吉利了,卿院里没有人希望看见这种噩兆,“宪法”师被消灭也同样是不可容忍的,至于政府嘛,不管它是叫“官府”师还是叫“公仆”师,官府肯定不会被消灭的——这世上想当官的永远不会缺,而如果是公仆就更容易了,再重新雇佣一群仆人就好了。

    “齐公还为公仆师题词。”任红城告诉贺飞虎黄石才情大发,给第十三师写了一句话当作师训。

    “齐公写了什么?”

    “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

    “真好。”贺飞虎觉得这个师训极为妥贴,既呼应了这个师的师名,而且对于一支军队来说也是恰当的:军人就是应该保卫国家和百姓。

    “齐公还为公仆师谱了一段曲,填了词。”

    “啊!”这就让贺飞虎有些惊异了,据他所知齐公不是很喜欢音乐戏曲,戏剧的唱词总是记不住,偶尔哼一段也总是荒腔走板到天涯海角……至少贺飞虎从来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听任何亲近齐公的人说过他有什么曲艺天赋……至于填词,又去填了七个杀么?

    “百姓公仆,百姓公仆,要努力,要努力;

    竭诚为民效力,不负百姓信任;

    真光荣,真光荣。“

    任红城手臂在胸前有节奏地挥舞着,就把齐国公赐给公仆师的歌曲给唱了一遍。这首黄石以法国儿歌《frèrejacques》(又名《两只老虎》)为蓝本写的曲子让贺飞虎也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制宪会议的建军计划,”任红城唱完歌后把一份备忘录交给贺飞虎,在制宪会议这个雄心勃勃的建军计划里,在明年二月的时候要把第十四师“诚实”和第十五师“守信”的架子也搭建起来。

    “根据齐公的规定,一个师一万五千人,两个师加一些独立单位为一军。”在来江西之前,贺飞虎本以为自己会在师长这个位置上干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现在他已经是南昌军事基地群司令官和统辖第十一师、十二师的军长了。

    “是的,未来会有军建制,而贺将军这几个军会成为一个集团军……”任红城以为贺飞虎是在考虑待遇问题:“到时贺将军的薪水自然会水涨船高。”

    “不是,我的意思是,假如我负责整个集团军,谁来指挥下面的军呢?”贺飞虎叫道:“难道卿院要我从这些年轻人中挑么?他们总不能才指挥了一个师几个月,就被提拔去指挥三万人五千人的军吧?而且一个集团军,这对我来说……”

    “贺将军,”任红城打断了贺飞虎,严肃地说道:“卿院禁止我参与讨论任何军事问题,在军事问题上贺将军享有全权,卿院只关注您的意见。”

    “这是要负全责的同义语。”贺飞虎小声嘟囔着。

    “贺将军,本大夫应该把这句话理解为悲观失败主义吗?”

    第三十五节 潜行

    永昌五年的新年对前线的顺军来说并非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节日,不过湖广防御使仍然竭力向前线提供物资以便让一线将士能够过一个不错的新年。从去岁开始湖广就可以征税了,但是一下子就丢失掉了半个湖广,湖广防御使对此非常痛心,之前秦王和蜀王就在湖广大肆搜刮,现在好不容易能征税让紧巴巴的财政宽松一些,但又陷入了战争,而且是一场看上去极其艰苦的战争。

    节度使余深河作为许平一系的高级将领,他到湖广上任前得到了伯爵的赏赐,有了这个贵族身份后他的权威并不在湖广防御使之下,至少也是平起平坐的地位。相对防御使,余深河需要考虑的事情并不是很多,现在他的主要工作依旧是保住长江防线不失。浙江一线的战局听上去并不怎么顺利,虽然朝廷邸报没有明说,不过余深河估计顺军在浙江遭到了极大的损失:一开始浙江顺军并没有向余深河这样主动收缩,而后来则迅速放弃整个浙江退回南京一线——这古怪的行动怎么看都不会意味着好事。

    迄今为止余深河并没有得到来自朝廷的增援,可想而知朝廷的主力必然都派向南京一带,既然南京那边的形势至今也没有好转,余深河估计自己一时半刻还是不会得到支援。

    所以当余深河看到李定国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感到很惊讶:“晋王殿下,朝廷怎么会让您到湖广来?”

    “湖广是中国腹心,岂能有失?”顺廷把李定国此番派遣来湖广还有一个用意,驻扎在湖广的部队核心多是西营出身,李定国和孙可望各自带了三西营的一部到藩地上任,而余下的则留在湖广效力,没有这近四千前三西营老兵作为骨干力量,余深河也不会防守得这么严密。

    “晋王殿下一定不会孤身前来吧?”余深河满怀希望地问道。

    而李定国也没有让他失望,此番他南下确实带来了上万晋军,跟着李定国去晋藩效力的两千多三西营士兵就是这支军队的中坚力量,其余还有一些曾经参加过讨伐北方同盟的作战:“但是我军器不足,不知道老弟这里有没有多的枪炮?”

    这个问题让余深河苦笑不已,湖广这几年发展得不太好,火药厂也只是勉强造出来一两座,枪炮厂的产量用微乎其微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现在余深河手下的四万大军还有一半是拿着冷兵器,使用的热兵器中也包括大量的火绳枪,只有最精锐的万余士兵能够装备燧发火枪,还不是人人都有刺刀。

    “南京那边局面如此险恶,”余深河从来没有能从北京要到什么军器,向四川和陕西乞讨几次也不过得到了一些火药的增援。李成栋曾表示如果余深河能够解决武器问题那他可以提供几千精兵,只是余深河不可能解决武器问题,而且他也很怀疑连武器都没有的军队能精锐到什么地步,因此拒绝了蜀王的好意。虽然山西李定国之前从来没给过,但是他现在带兵来了,余深河打算让湖广防御使再去向秦王、蜀王讨要一些。

    余深河的问题让李定国也有些苦恼,他这次随身带来晋军都是精锐,自然人人配齐了装备,但是损耗如果很大的话李定国是没有办法填上这个窟窿的。丞相牛金星那边表示他不能提供给晋军军费和粮饷,尤其是考虑到晋王几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拒绝缴纳给大顺的贡金,所以牛金星希望晋王能够自行负担一部分军费——作为大顺的藩王,这确实是应尽的义务之一,比如蜀王确实没能及时出兵,但是这几年他一直在纳贡:“太师表示怎么也得到秋收后才能有发给我一些粮饷,以老弟之见,湖广防御使那边还有余力吗?”

    “吃饭大概不成问题,”余深河表示湖广供应几万军队的粮食还是不成问题的,只是豆类和肉类的配给肯定要下降,当初许平可以用半个河南省的力量养几千兵,但现在肯定不行:“火药我就不敢说了,如果战事太过激烈的话,那么还是得让四川、陕西帮我们一些。”

    “能不能从明军那边夺取一些?”李定国对此抱有相当大的期望,在河南作战的时候许平能靠河南本地的力量维持军队,但却是靠缴获官兵物资来让军力急剧膨胀的。

    “不行,”余深河摇头道:“想必晋王也记得,当初在河南打仗的时候,和新军交战从来都是亏本买卖。”

    “后来还是有些赚的,”李定国指的是自从杨致远死后新军开始出现大规模、成建制投降的事情后,在那之前李定国知道和新军打仗就是赢了也是得不偿失,每次打完许州的仓库就跟被大火烧过一般,逼得许平总是不得不连续作战去找其他官兵的麻烦:“难道明军的都像崇祯二十二年的新军那么硬么?”

    “比那时候的新军还硬,”虽然目前形势不错,湖广顺军并未遭遇到任何值得一提的失败,但余深河对前景并不十分乐观:“和明军第一次交手的时候,末将觉得他们是一群什么也不会的家伙,比起二十二年的新军还有所不如,但第二仗就让人刮目相看。”

    随后的几天里,放着太原舒服的晋王府不待在路上庆祝新春的李定国在余深河的帮助下对湖广这大半年来的战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余深河和顺军各级军官都注意到明军在初战的损失都极为巨大,这种损失大到让所有第一次和明军交手的顺军军官都充满信心,即使他们被绝对优势的敌军所击退仍然完全相信明军会在顺军的坚定抵抗和猛烈反击耗尽力量。

    “但是仅仅一仗过后,他们的损失就大大降低了,”余深河向李定国指明了他们发现的这个普遍规律,第二仗明军的损失率就会下降到第一仗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然后继续降低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李定国第一次听到这个现象时感到非常吃惊。

    “末将觉得他们在训练的时候已经模拟过了他们在初战中会出现的所有失误,但是初次上战场时由于紧张导致明军官兵疏忽、忘记了他们的训练,犯下了各种各样的错误。但他们绝非不知道他们错在什么地方,相反,他们在战后立刻记起他们受到过的训练,并完全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遭到损失,也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避免这些损失,所以他们迅速地成长为了一支劲旅。”在同明军的交战中,余深河当然也抓到了一些俘虏,他们的供词证实了余深河的判断:“与我军交战的明军中,一开始最普通的士兵也受到过至少十八个月的训练,后来补充来的士兵,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训练时间短于十五个月的。”

    “真有钱啊。”李定国忍不住感叹道,在河南转战多年带给他和许平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军队无论打多少仗都是鱼腩部队,可能会比完全没有见过战场的军队强一点,但强的也是有限。绝大部分鱼腩部队的官兵在靠实战自行摸索总结出规律前就战死了,而且就是多次上战场的老兵总结出来的东西也不一定对——很可能把胜利归功给一个错误的原因。

    具体到河南闯营里,近卫营不用说,三西营里有很多老兵打过的仗比近卫营的兵要多,但是他们在战场上的正确反应却要低很多,而在李定国有余力给底子部队完成战术训练后战斗力立刻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河南的时候,我们一般只有三个月的训练时间,”这些年李定国又有了更多新的经验、心得,部队也总结出更多的教训,但他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训练把所知全部传授给部队,而对方超过己方至少五倍的训练时间就意味着对方不但战斗力提高得比本方快得多,而且上限和瓶颈也要高很多:“我们需要尽快击败他们。”

    “是的,末将不是个喜欢说丧气话的人,但是假以时日,我军的战力肯定会被明军追上,到时候就是兵力相当也不会占到什么上风。”而且余深河觉得以南方增兵的速度看,数量上顺军似乎也无法占到上风:“如果南方愿意,他们完全可以把新兵训练时间缩短为半年或是一年,这样他们的兵力就会成倍地增加。”

    “那南方可能就无法提供足够的枪炮了。”李定国不像余深河那么担忧,毕竟现在顺军依旧控制着大半的国土,而且丞相屡次讲到这个问题:暴雨不终朝,狂风不终夕。南明这样穷兵黩武,用不了一年就会仓储无存,民有菜色,甚至盗贼蜂起:“十几万燧发步枪手的大军,还有可能同样多的新兵每天要消耗更多的弹药来训练,这怎么了得?”李定国觉得无论泉州那位齐国公的口袋有多深,如此都是会被掏空的。

    “但是殿下我们还是得顶上一年半载不是,”余深河内心里不太同意牛金星的南明是什么自杀式垂死一搏的说法,历史被灭的小国多了去了,穷兵黩武垂死一搏在自己都城也就算了,谁听说过垂死一搏能搏去一个省的?但余深河不愿意公然反驳百官之首和晋王的判断,尤其是一个他也愿意相信为真的判断:“我们也不能让明军垂死挣扎祸害了湖广和南京的百姓,不是吗?”

    “是啊。”李定国带的人虽然少,而且他现在是外藩而余深河是大顺官兵统帅,不过他还是直言不讳地说道:“分则力弱,我在湖广这些日子老弟就委屈一下听我节制吧。”

    “理应如此,”余深河立刻爽快地答应道:“殿下乃是堂堂王爷,末将当然唯殿下马首是瞻。”

    “南边明军的防备如何?”李定国接手之后立刻流露出反击的欲望。

    “比最开始有条理多了,”余深河不无遗憾地说道:“早知道最开始我就不贪小便宜劫营了,简直就是帮他们练兵。”

    “老弟也不必如此,一开始不劫营怎么晓得他们的战力?如何知己知彼?”李定国感觉到余深河有些过于紧张,这主要是因为来自南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余深河苦思良久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老弟觉得明军缺点在哪?”

    “协同不好,”余深河指出对岸三万多明军主力在大规模行动时显得比较笨拙,根据情报对面是明军第五军,下辖第九和第十师,进入湖广后他们组建了一些民团协助作战:“末将没有什么指挥大军作战的经验,这次也是有些手忙脚乱的,但是明军那边的军镇将官,显然更是笨拙。”

    “这个就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锻炼出来的了,”李定国认为这是他一个不小的优势,在闯营里他指挥的军队人数就不算少,而且总是独当一面:“我打算反攻。”

    “我们的损耗……”余深河还是比较担忧北京能不能如同许诺的那般在秋收后向湖广提供物资,就在开战前他还听湖广防御使说北京希望湖广在恢复征税后成为朝廷的赋税重地。

    “南京对齐国公来说一样是非常重要的,齐国公必定也把手边的主力都派去南京方向了,江对岸的敌人和我们是一般的处境。”李定国觉得既然短时间内顺廷向湖广派来生力军的可能性不大,那反过来说当晋军抵达后兵力对比可能就是短时间内对李定国最有利的:“而且,我们也要配合朝廷在南京的反击。”

    “朝廷打算在南京反击吗?”余深河还没有接到这样的通报。

    “是的。”李定国并没有向余深河这种地位的将领进行隐瞒的打算:“近卫营已经南下。”

    余深河微微一愣:“末将没有听说。”

    “是隐秘行军,王上还命令他们摘去黑羽以掩人耳目,这日子,算起来快到山东了吧?”

    第三十六节 竞争

    近卫营南下的消息让余深河有些兴奋。

    “会是大将军领兵么?”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了,前些日子江清月和家里也取得了联系,据称她丈夫和公婆都不错,还支持她办校。家里人都说丫头胡闹,不过牵挂已经完全取代了愤怒,这件事余深河也知道,如果说现在他们的怒气还有残余的话,那也全是针对许平的,余深河提到领军问题时心里的感觉也挺复杂的。

    “希望是,”李定国聪明地不再这个问题上多说话:“我想应该是。”

    其实不是,至少现在南下的援军还是由刘宗敏带领,这一段时间来随着战局越来越恶劣,丞相牛金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隐情,最后李自成发现自己对济南兵变案的最初认识竟然完全是错的,河南防御使受到了奸商们极大的蒙蔽。

    可是光转变李自成的态度是没有用的,当牛金星发现这个错误时,南方的形势已经不允许大顺再拖延下去,在军队出发前牛金星几次派使者去山东,许平拒绝出软禁的地方出来,甚至还拒绝奉诏去北京见李自成。

    最后一次朝廷焦急的使者忍不住冲着许平喊起来,可他回答的是:若天命在大顺,他不出山也不怕,若天命不在,他出山也没用。

    牛金星和内阁一夜不眠,最后还是没有胆量把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转呈给顺王,在他们送去城狼穴给李自成的报告中称许平身患痢疾,一时无法北上受命,不够他可能会在济南加入部队。

    现在摆在内阁面前的问题是:刘宗敏不是个好说话的主,如果他在许平见面后大叫大嚷把所有的东西在顺王面前吐露出来,这恐怕会导致很大的麻烦——当然,并不是一定扛不过去,李自成心肠比较软,只要你能抬出一堆为国为民的道理,混过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此外刘宗敏身边内阁也派去了说客,如果能够说服刘宗敏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在这种严峻的情势下以文武和谐为重、不瞎折腾,那顺王面前当然不会有任何麻烦。

    最后,也是釜底抽薪的一招,那就是抢在援军抵达济南前说服许平以社稷和万民为重,重新执掌兵权,为了说服许平内阁扔出了他们的重磅炸弹——从辽东专程赶来友情充当说客的辽王吴三桂,他已经先援军一步赶去山东和许平会面了。

    ……

    和福建、广西等地一样,竞选策略仍在迅猛地进化着,广州府卿院的苏大夫最近雇佣了越来越多的讼师和帐房先生——现在这些帐房先生有了一个新名字叫会计。

    除了会计以外,苏大夫还需要更多的懂得算学的手下,他们负责计算如何使用竞选经费、计算谈判对手的底线、需要计算如何能够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多的选票、还需要通过计算来设计胜选策略,苏大夫感到自己虽然仅仅是一个广州府的卿院大夫,但现在就好像经营着一个大商行似的。

    行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苏大夫不停地和周围的人打招呼,身边的幕僚熟练地用外人无法察觉的低声向苏大夫暗示着他遇到的下一个选民的姓氏,他们当然也无法记住每一张面孔,不过在这些幕僚的帮助下,满面笑容的苏大夫可以给更多的选民送去满足感。

    街道两旁竖立着大批的广告牌,这些东西十几年来一直茁壮地成长着,这几年更是遮天蔽日,有不少居民抗议他们沿街邻居的举动——他们出售了这么多的广告位置以致整条街坊日复一日地见不到阳光。

    立法限制广告牌的高度和数量会有损广告商人的利益,意味着竞选经费的损失,不过会赢得部分居民的友善——这件事不是苏大夫要管的,他雇佣的幕僚团没有足够的计算能力看清这里面的利弊,所以这只能是属于省卿院大夫较量的战场。

    “算学起步,三天免费试听。”

    “算学入门,毕业考核三十分以下者免费返听。”

    “南城算学学校,入门班、中级班、高级班。”

    苏大夫两侧的广告牌上,最近被算学广告所充斥着,不仅仅是这些从政者,各个商行都吞噬着越来越稀少的算学人才,越来越多的技术学校在招生时开始考核报名者的算学基础。因此广东全省的学校纷纷开设算学课,更不用说大量的算学专科学校,就连以前只教识文断字的私塾先生也纷纷报名去学算学,再现囤现卖地传授给他们的学生。

    “《狂热算学》,迅速知晓算学奥秘。”

    “《算学一对一》,轻松愉快掌握算学。”

    “《祝你成为算学大师》,六十天成为算学从入门到精通,还有随书附赠算盘呢!”

    这些教授算学的书籍现在都是畅销书,每一位作者当然都是会算学的,但是苏大夫内心有些怀疑是不是算学优秀的人就一定也具有传授才能,不过这不是书商们关心的,在眼下席卷闽粤赣的学算学狂热中,读者对此更不会深究。前些日子厦门大学一位算学教师出版本书,叫做《我的算学才能可以复制》,更是一炮打响,风靡数省,最近大学的众多算学老师或主动、或者被动地和书商合作开始写书,如果自己写不出来书商就找人代写,然后挂名出版。

    不久前齐国公在制宪会议上一句话更是引爆了本来就处于临界状态的算学热,据称当时有一个议员在闲聊时随口提到了算学越来越广的应用,还有越演愈烈的算学人才缺乏,而齐国公则答道:“我感觉迟早有一天,我们会为每一个人都开设数学课,从孩童就会开始,所有的学校都会教授它。”

    这句话被透露出来之后,就被大批的算数学校、算学书籍广告说引用,并导致这股热潮开始想着年龄更低的人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