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页

    陈廷敬犹豫了。

    啊,啊这……太子殿下与皇上之间的纠葛,他这把老骨头还是不要去掺和了吧?

    胤礽看出了陈廷敬的不情愿,用一种“要你何用”恨铁不成钢的眼神打量了这位老臣两眼,丢给一个陈廷敬自行体会的眼神。

    胤礽:请你走开,孤要干活。

    陈廷敬站在殿门外吹了会儿风,犹豫了下,最终往康熙所在的昭仁殿而去。

    他显然没有见到康熙,只见到了前来传话的梁九功。

    梁九功笑容可掬地给陈廷敬比了个请的姿势:“陈大人请回吧,皇上说了他在静养,朝臣一律不见,若是有正事,还请大人前去与太子殿下商议。”

    陈廷敬感觉自己就像是一颗自家孙子爱玩的皮球,在皇上与太子殿下二人脚下踢过来,踢过去。

    来紫禁城一趟不仅白走,还自讨没趣,真没意思,有这时间还不如做干点活。

    陈廷敬在心里腹诽着这对天家父子的磨人,待他回到内阁,如今朝堂的顶梁柱们皆聚集而来询问。

    李之芳问他:“怎么样了,太子说什么没有?”

    陈廷敬摇了摇头:“这事儿,我是管不了了。”

    “究竟何事,你倒是说啊!别卖关子。”

    “还能是何事,就是你们想的事,”陈廷敬的脾气也上来了,恼羞成怒道:“你们谁能请动皇上,太子才会停下手里的动作,否则……哼!”

    否则就只能老老实实干活。若是上奏进言有用,还用得着在这儿烦心?

    陈廷敬一说,其余大人们恍然大悟。

    “我还想呢,殿下一向会自觉在与皇上之间做出退让,从不揽权,这会儿越过皇上,定是……”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殿下这年纪,倒也适合,只是皇上还年轻力壮,现在就这般,是不是太急切。”

    “也许是皇上想要让太子实际下手来推行革新呢?”

    也是,若是太子做错了,这不是还有皇上,到时候再请也不迟。

    朝臣们一点都不着急,他们慈祥地等着太子殿下长大,矜矜业业地干活,每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地等着那对天家父子之间的对局出现结果。

    所有人都一副没事人的样子,弄得胤礽很焦虑,于是他的变革动作更多了。

    朝臣们悠哉悠哉:害,多大点事,大清这些年来的变革还少吗?有皇上在,有太子殿下在,出不了大乱子。

    看看人隔壁的罗刹国吧!如今在世界上都有了新的名号“沙皇俄国”,他们国内的改革,那叫一个风风雨雨。

    沙皇彼得推行的一系列改革,究竟做成了多少,又给沙皇俄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两国之间通商往来密切的大清不会不知,甚至于太子殿下还会将彼得在国内推行的革新政令拿来当做课题,在朝会上与众位大人们探讨。

    大清在盛况之下进行改革,是酝酿已久的,拥有实际动力推动的改革。

    开眼看世界带来的是对更庞大世界舞台的挑战,会令弱小者恐惧,也会令拥有强大自信者升起挑战激情。

    世界日新月异,他们也不能够再如几十年前般停留在原地。

    若是放在十年前,胤礽告诉朝臣:不要轻视那些外洋人,他们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朝贡贸易是亏本买卖,对本国经济不利。

    那么朝中必定无人相信他的话,并且以为太子是在“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他们会说:我天朝大国什么都不缺,何必去与那些毛子争长短?

    也许还会说:朝贡之贸易,是我宗主国对附属国的抚恤,利于安稳。

    现在胤礽再和他们说:“不要轻视外来知识,只会让自己变成井底之蛙,唯有正眼看待外边,学习他们精妙领先之处,发展我国特色领先,鼓励创新,培养属于我国自己的人才,国家才会强大起来。”

    朝臣们信这话的有大半,年轻一辈之中出现了两种风貌,迂腐不得志者被时代所淘汰,锐意进取更有冲劲之人一跃而上成主流。

    现在还有朝贡贸易,却早已将前来捞钱的外洋商人剔除在朝贡体系之外,大清之朝贡,只与在明面上有国书往来的周边国家进行。朝鲜、安南、老挝、琉球、缅甸等七八个国家都递交国书承认其为附属藩国。

    周边近邻超贡贸易利大于弊,于大清而言可以维持现有的疆土周边稳定,是附和目前局势的,也许在未来它会被另外形势的贸易所取代,那必然是时代改变之下推动的产物,这些遂不去纠结,因大清与世界各国各地贸易线已然初具规模,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之后的便是寻求更利于大清的贸易合作,并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胤礽比较纠结的是军队编制的改革,此前的废除八旗为军制改革创造了基础,之后的细化,他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地方,古人的军制已经不适合大清来沿用了。

    明时的军制落后不适应如今的时代,原本的八旗更是游牧时期的产物也不适合,于是他只能召集一切可以召集的力量,将前往世界各国的使臣带来的消息整合。

    西方那边的大同盟战争将西方各国的军制及战斗方式皆暴露在了世人的眼皮子底下,使臣能够搜集到不少消息,却也远远不够胤礽与众位大臣、阿哥们所需要的。

    “看来只能派更多的人去,一点一点改变了,”胤禔提议道:“若要搜集到更为详细的军制内容,已经不是大清派去的使臣能够探听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