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页

    达成了试探目地的康熙摆了摆手,敷衍道:“朕开个玩笑罢了,告诉它莫要往心里去。”

    胤礽:“……”

    康熙心下放松:嗯,是只无能兽没跑了,没有威胁。

    待康熙回到京城,徐元文及王熙共同上书禀告,夸赞太子殿下将朝政维持地极好,并恳请康熙拯救他们于水火!

    从三阿哥到七阿哥,一共五位阿哥活跃于各部院中,每一位阿哥都趁此机会获得了接触政务的机会。

    好家伙!还每个人写了实习心得,在这段时间的各部院实习中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皆送到汗阿玛跟前来。

    文章手笔,与太子同出一源。

    “皇上,各国使臣船只已经靠岸,英格兰使臣恳请入京面圣。”

    “皇上,杜老太师回京,请求入宫见您。”

    “皇上,罗刹使臣送来国书,指命要将罗刹国主之信交由太子殿下看。”

    康熙伸出手:“拿来给朕看看。”

    罗刹国主曰:我已从西洋回归,学成造船技术,挖掘大批人才回国,如今我将进行全方面的改革,而你呢,你还只是个没有实权的太子罢了。

    大病未愈的康熙气笑了:“无实权之太子?”

    胤礽瞅了瞅:“额,那是彼得的激将法,他在挑衅儿臣……”

    康熙:“朕是吝啬于下方权力的人吗?怎么,朕在你们眼里连自己儿子都信不过?!”

    胤礽:“……”

    “接待外洋使臣之事,太子可全权负责,无需再问朕!”

    第273章 (修)

    胤礽有意拒绝,帝王一个眼刀过来,语带不善地问他:“外洋事务不是你一直都想做的吗?自己当初提出来,现在临到需要你代表大清去主持大局,怎么又一脸不情愿?”

    胤礽无奈道:“那是彼得丢给儿臣的激将,您怎么照单全收了呢?”

    “罗刹国主也是年少浮躁了,去了趟外洋就想要改革国内弊政,我大清派遣出去的使臣一样能为朕带回外洋之先进事物。至于招揽各国人才,他眼巴巴地跑过去招,还不知道去当地招到什么牛鬼蛇神,朕只需点头首肯,西方各国就派了最顶尖的科学家前来出使大清,就他那蛮夷小国如何能与我国之威相比?”

    康熙不遗余力地将罗刹国往底下踩,一个至今国家大片土地还处于大地主与贵族们的领地下,甚至都没有礼教文化教育做基础的蛮夷国度,听说那儿还有什么农奴,大清在这儿士农工商,农之社会地位高于工商,而罗刹那边,视农为奴,其落后可见一般。

    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什么叫做农奴制度,农民种田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国家而种地,而是为了领主,这不就好比周王朝之分封之制各地分领主治理?

    他们国民信仰之教派也是混乱堪比西方,什么东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新教等,可惜派遣去他们国家的探子折损了许多,康熙没能接到更加多的信息,但这并不妨碍他看低罗刹国内各方面底蕴。

    康熙深沉道:“他倒是给朕提了个醒,朕且看他之后改革会如何收场,如何压制反对之声。”

    听他口吻,似乎有再次派人前往罗刹国探听其发展之意。

    而两国签订边境盟约,友好互市开始以后,大清商人还真能名正言顺地去往他们国家行商。

    胤礽:???

    他什么都还没说,也没料到汗阿玛竟然兴起了让沙皇彼得“以身试毒”的想法,通过观察他是把自己毒死,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此吸取改革之经验,到时候好的举措就改善模仿,坏的弊端就摒弃不用。

    胤礽:“啊这……”

    康熙给了他一个轻飘飘的眼神。

    胤礽急中生智:“这可真是机灵!”

    康熙:“……”

    并没有因被太子夸奖机灵而感到高兴,反而还感到牙痒痒。

    彼得面临的难题可有不少,国内各大贵族大老爷们,束缚农奴于土地上,剥削其劳力。

    各地管理内政、财富与律法职务混淆,没有明确之各部分工,且贪污受贿情况尤其严重。

    军队经营地产,军纪尤差,且好吃懒做之流居多。国内也没什么学堂,很少有人能够识字。

    国内更是穷的叮当响,前些年内政皇室内斗,又与奥斯曼长时间打仗,不重农也不重商,能有钱才有鬼了。

    在大清人的认知里,罗刹落后、贫穷、野蛮,他们打仗最大的优势是毛子们魁梧英勇,以一当十。

    康熙冷哼道:“罗刹国主初登基,手中之权力还在他舅舅手中呢!朕对他能将国内改革成什么拭目以待。”

    就等着看彼得与国内旧贵族斗起来的大戏。

    他还告诉胤礽:“太子莫要处处都想着学外头,有些事情,其实大清才是最好的,你要对比着来看。”

    胤礽欲言又止:“可是我国科学底蕴,人才储备实在不足。大清在前些年原地踏步太久了,比如那造船技术与造炮技术沿用前朝,连续几十年没有改变。”

    他一一举例:“我国之科学家确实不如外国多,也是因重文重儒所致。人们都去为了出仕而读书学文,仿佛除去科举一途,读书人就没有别的出路了。”

    “自科学发展至今改变汗阿玛也看见了。粮食产量,百姓生活,造船造炮事关大清国力之发展,都与科学息息相关。而我国士人,前些年全去研究复古、反过来令注释古籍,阐述前人思想的‘小学’兴盛了。唯缺创新之精神,这样状态,一直持续到科学研究院出现成果,才使得民间一批年轻人将眼光放在此。但是在民间,年轻学子放弃科举而投身学习科学,是要被骂父母骂不孝的。以至于科学在国内仍被文人视作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