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页

    他们的使臣改名为白晋,在大清国留下任职,另一位使臣又改名为张诚,来往于大清国与法兰西做中间人。

    “这次大清国的贸易盛会,一定要拿到比其他国家更多的订单,你要想尽办法与大清国官员处好关系。东方古国规矩许多,如果你遵纪守法,他们不会为难你,而如果其他国家有人知法犯法,那么他们一定会被赶出去。”

    小巴普没有他祖父的经商天分,却比他的祖父更圆滑,懂得变通。

    姚启圣派遣来的随行官员还在嘱咐小巴普:“若有疑惑或需帮助,可来衙门鸣鼓,不可私底下因不和而伤人。”

    随行的翻译官为小巴普翻译语言,他扯出和睦的微笑,告诉随行官员:“感谢大清国作为东道主有这样维持秩序的魄力,有了您这一句话,我就不需要担心会受到其他国家人的仇视与伤害了。”

    大清官员崩住了面容,严肃地点了点头,又将那些“下马威的规矩”都阐述明白,这位小巴普显然是个合格的倾听者,他听得仔细,还详细地询问其中细节,得来大清官员赞许的眼神。

    法兰西使臣果真如传闻中一样,带着他们国王的友谊之心而来,这般诚恳认真,也难怪朝廷愿意给予他们最好的贸易位置。

    在离去前,官员要求小巴普在《来大清贸易条例遵守承诺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以红泥按下手印。

    大清原本打算维持一个月的贸易盛会,给予国内各地商户往来的充分时间。

    在这一个月内,拥有了衙门颁发的临时身份牌,小巴普可以在闲暇之余到处逛逛了。

    穿着各式衣裳的外洋人走在街头,初来时,百姓们好奇观望,皆像是在看新奇事物一般,觉得新鲜有趣,又不敢贸然靠近。

    慢慢的,这些遵守秩序的外洋人开始在街头巷尾买东西,开始品尝他们当地的美食,还有人用奇奇怪怪的大清官话询问他们酒楼地址。

    当地百姓渐渐接受了这种走在街上就会遇上外洋人的场景,胆大的商家面对时常光顾的外洋人已经能够用手比划与他们进行沟通。

    小巴普是一家路边摊的常客,他每次来不干别的,他就是来吃这儿的馄饨与蒸饺。

    鲜香的馄饨,撒上一些香料,那味道能够飘远千里。如叶子般形状的蒸饺,看上去精致,吃起来那肉鲜味儿绝了,而它们的价格加起来,才十个铜板,十个铜板啊!

    又便宜又好吃,还有不同的口味,小巴普连续七天,每天早晨都会来这座路边摊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点。

    做路边摊的是一户人家,老夫妇二人,合并两个儿子,这会儿见小巴普又来了,这会儿不用他比划,他们就已经知道要下什么口味的了。

    小巴普的汉语并不好,沟通却不难,他见周围吃早点的人明显多了起来,笑呵呵地问他们:“最近你们生意越来越好了。”

    老头儿笑道:“这要多亏了您的捧场,现在谁还不知道小老儿这儿的馄饨有个外洋人天天来光顾?大伙儿见了,都排队来吃呢,生意可不就火热起来了。”

    “老婆子,你说我们要不要给自家馄饨起个名儿?这样才显得有派头,以后说出去,倍儿有名字。”

    老太太问:“取名儿,取什么名儿?”

    这边小巴普夸他们:“你们这馄饨味道可真香,我吃完这一身回去,驿站的人都问我呢,说我带回去,味道都不散。”

    杜立德原是路过此地,远远就闻到幽幽飘来的馄饨香了,他拉开马车车帘一瞧,竟有个外洋人坐在这儿,周围还围着一圈百姓,互相有说有笑的。

    在福州,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杜立德也来了兴趣,让仆从将他搀扶下来,叫上一碗热乎乎的馄饨。

    他那一身穿衣打扮,非富即贵,身上气度也非寻常人能有,可他笑起来乐呵呵的,平易近人,凑过去坐在那摊位上,半点不显得突兀。

    听闻小老头想要给自家店铺取名,周围人都讨论开了。

    老头儿连连道:“我没啥文化,不识字,众位若是有懂文的,不如替小老儿好好想一想,若是名儿取的好,今日这一顿就算小老儿请的,以后来,也都请!”

    “咱们的馄饨最香了,用的是最新鲜的菌菇,最鲜美的蔬菜,配上自家种香料,能不香吗?那香味,一传能传个千里之外。”

    杜立德乐道:“那不如就叫千里香?”

    小老儿闻言,一拍大腿:“千里香!这名字好,一听就有味道了!”

    杜立德不过随口一说,倒是没料到果真免了单,他忙道:“不过随口一说,店家莫要当真,钱还是要付的。”

    小老儿还在那儿夸他:“您这一身气派,一瞧就是饱读诗书的,真不愧是文化人,懂得真多啊,随口取得名字都那么好听。我以后就要用这名字了,这一顿您可不能付钱。”

    见他硬是将钱退还给仆从,杜立德好笑地摇了摇头,也不再坚持。

    这一顿馄饨吃得心里美滋滋,免单一回,比受到皇上赏赐都让他高兴呢!

    他又转头与小巴普攀谈起来,不知不觉也套出了不少信息。

    早春来一碗热乎乎的千里香,吃饱了再绕去会场,等待会场开放时间,在大清生活的这几天,可真是像神仙一样的舒服日子。

    小巴普在给国王的国书上这样写道:这里果真如传闻中一样的干净、整洁,街道上没有废弃物,排泄物,走在路上,空气清新宜人。这里的百姓淳朴又大方,连贵族老爷都平易近人,他们见到贫民不摆架子,也不会露出嫌弃轻蔑的眼神,最主要的是,这儿的人崇尚节俭,毫不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