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页

    帝王下达命令后,给胤礽去了一封信,信中则曰:莫贪玩,速归!

    言下之意:等你回来再收拾你!

    胤礽可不知道汗阿玛心绪起伏,又是思念他,又不肯承认思念他,他眼看彼得临走前还朝他放狠话,意为“我做了沙皇,一定会乘坐大船去西方各国旅行,将外边最先进的技术都学回来改革我们国家的弊政,而你还是太子,你只能被关在京城。羡慕吗?呵呵。”

    星辰与大海,哦 ̄那可真是挑动了胤礽蠢蠢欲动的内心,可这话从沙皇彼得嘴里说出来,怎么就年少气盛充满了挑衅呢?

    胤礽:气气!

    既然气气,那就给他添一些赌。

    “你的大将军戈洛文,还要不要了?”

    “戈洛文个子太大了,咱们大清的牢饭只有窝窝头,都将他给饿瘦了!毕竟此前两国之间在打仗,万没有礼遇俘虏之事,如今我们和平解决了问题,孤为招待不周感到惭愧。”

    说是惭愧,胤礽在告诉彼得:孤手里还有个人质呢!

    戈洛文,沙皇彼得的御前大臣,忠于他而反对摄政公主,这位将军之于彼得的重要性,等同于三姥爷之于胤礽。

    彼得脸色变了,危险地冷声问他:“既然已经商谈好了盟约,那么贵国也该按照约定释放人质才对。”

    “为了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我们愿意让您将大将军赎回,价格也不贵,戈洛文大将军有多少重,就按照一斤一两黄金来算好了。”

    德柱:“殿下,罗刹国主气急败坏,他怒斥您莫要得寸进尺。”

    胤礽告诉彼得:本就是两国交战各有损失,俘虏了将军是我国的能耐,万没有白送的道理。为了两国的友谊,孤已经给您优惠了,不过是让沙皇陛下出一些零花钱来赎人,怎么就叫得寸进尺了呢?

    胤礽转头问索额图:“戈洛文总计二百十四斤重,那么就是二百十四两黄金,一点都不贵,还没一台大炮的造价贵呢!孤很过分吗?”

    索额图哑然失笑,回答道:“殿下仁善。”

    自然不过分,就是打在脸上的羞辱,比要赎金更让人没脸,也亏得罗刹国主沉得住气,只是脸色铁青而未出言不逊。

    也是亏得罗刹没底气,国内政局不稳,太子殿下才能这般肆无忌惮造作,得罪人也不必担忧难以收场。

    这么想想,没有爹帮,没有爹教导的少年罗刹国主还真是小可怜。

    与当初的皇上一样,举步维艰。

    索额图瞥了一眼正与身边外交官交谈的沙皇彼得,心中为太子殿下的表现暗乐。

    不久,罗刹外交官僵硬着脸告诉他们:“我们陛下愿意出二百十四金换回戈洛文将军,还请大清国履行盟约,不要伤害我国重要使臣。”

    给戈洛文按上个使臣名头,两国交战不杀使臣是公认的礼节,为了戈洛文的小命,沙皇彼得能屈能伸,捏着鼻子认了。

    彼得离去前,胤礽给胤禔发了信号,在沙皇彼得所带之军集体戒备时,胤礽笑着安抚道:“是大哥来了,沙皇陛下想必还没见过我大清的大皇子吧?之前就是他训练的火枪连,与萨布素将军配合攻下了色楞格斯克。”

    彼得:“……”

    浩浩荡荡的万人之军,有马有炮有枪,带给了罗刹人威胁性命的压迫之感。

    对比之下,彼得所带的人手就显得数量过少而装备不够精良。

    是了,大清国有更先进于他们的炮与枪!

    他们还在用无法射出直线,准头有限的鸟枪,而大清国队伍的枪法比他们更精准许多。

    除此以外,攻击最强的骑兵,他们战个势均力敌,满人弓马出道,更取得了蒙古人支持,再打下去没戏!

    沙皇来边境一趟,又指明要太子来见,一来是自知见不到大清帝王,二来,也是为了离间之计。

    没料到,一个大国太子出行在外能一口一个“我有父亲”,差点没气死他。

    胤礽还朝浩浩荡荡前来的一万人大军挥挥手,待那率军之将骑马前来,彼得便瞧见了位于最前方的勒德洪与大清国的大皇子。

    “这边是孤的皇兄了,与沙皇陛下年纪一样大,”太子自豪地介绍给彼得。

    彼得听见他语言之中的炫耀之意,气得就差翻白眼了。

    有爹有兄长了不起吗?

    胤礽笑道:“沙皇陛下朝中事务交给舅父打理真的没问题吗?您也是初继位,要注意国内不稳的局势呢,孤出行在外,有汗阿玛坐镇京城,有兄长保护安全,孤是一点都不急切,还有兴致回去路上游山玩水。孤虽短时间内无法去往外国,可这些优秀的翻译官,未来会代替孤走遍世界,以后孤待在京城躺就能接触到全世界最先进的东西。”

    羡慕吗?你要去学习的各国争相追捧我们。

    胤禔还不在状况以内,懵着脸被太子拉住,亲亲热热地喊他大哥。

    虽不明情况,他仍配合太子行事,成熟而稳重地向彼得点点头。

    大清国,还有这么个英俊健朗,军略智慧皆有的大皇子。

    大皇子与太子一起为皇帝做事,两人感情看上去还不错。

    接收到了这样的信息,彼得心下一沉,脸上却笑着,伸手与胤礽握手道别。

    尽管阴影下明里暗里地斗来斗去,彼得与胤礽在明面上看上去颇有一见如故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