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页

    写书法还只是个“热身”而已,正课才是真正的填鸭式教育,胤礽过目不忘,他就一个劲儿地教新知识,胤礽越聪明,他就越是增加试探的底线,不断挖掘他的潜力,自己教育不完全没事,陈廷敬还与其他太傅商议,给胤礽增加知识渊博的学者来补课业。

    太子虽然不在户部,户部尚书要掌握的技能他却全部都要学,由陈廷敬亲自来教。

    谁让康熙八岁的时候,陈廷敬就已经在户部管财务了呢?他还真做过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务。

    这一回余国柱没能提拔上来,还吃了官司,眼看升迁无望,康熙还决定等汉臣户部尚书调任去别处,就将陈廷敬调回去继续管户部,因为他恪守本心,不为财务动容,就更加能够将全国的财库管理妥当。

    汗阿玛为他请来了陈廷敬,一个陈廷敬教完了,背后还有无数个备胎在等着胤礽。

    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掏空所有人的墨水,陈廷敬为他组织了一整个教师团!

    比起汤斌,他更加像严肃的教导主任,他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康熙的命令,差点没将胤礽给榨干成了腌白菜。

    “太子殿下乖巧了七天,每天都乖乖地按照陈大人布置的课业来完成,除去晚上睡三个时辰,其余时间用一个时辰来锻炼与用膳,剩余皆用来学习。”

    也就只是乖巧了七天罢了,因为第八天开始,胤礽就找到了攻下陈廷敬的捷径。

    “太子殿下跟着陈大人学掌管钱财,学习写文诗赋。”

    心裕如实说起了胤礽这些日子以来做了些什么,这是康熙将他调去太子殿下身边的任务,每一次来到帝王跟前都会禀告一些太子殿下的事。

    大家都心知肚明心裕的出身,这也是康熙的信任所在,心裕的存在,就是太子与帝王之间不可言说的默契。

    “嗯,那么七天以后呢?”

    康熙抬了抬眼皮子,就很想要知道陈廷敬现在怎么样了。

    “七天以后,殿下为了逃避写诗,就总与陈大人绕弯子,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提起了看相。”

    陈廷敬是一步一步踏入胤礽挖的深坑之中,刚开始只是稍稍提及让他注意回家时别让马车往右边走,不吉利,陈廷敬自己性子较真,非要一探究竟,偏让马车向右绕行回家,可不就撞上了卖身葬父?

    康熙可以想象得出保成是怎么睁眼说瞎话,一边有仙兽给他通风报信,一边将陈廷敬忽悠地恍恍惚惚。

    “为何梁九功说太子没有其他可以玩的东西,去玩陈廷敬?”

    心裕道:“皇上虽将殿下关在毓庆宫不准他出来,却并未短了他的衣食住行,其余奴仆也可出行为殿下置办东西。再加之,殿下给您送了许多悔过信却没见您出现过一次,猜测到了您或许下令不准许属下们向您提及他来说情,于是就更加胆大了。”

    康熙眉头一挑,总觉得有些事情超出了预料之外。

    “保成给朕写了许多悔过书?”

    康熙一问,梁九功忙将那几十封悔过书给递上来。

    大致翻页可以看出,这些悔过书满篇都是我错了,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多超了几遍罢了,究竟是诚心悔过,还是敷衍抄写?

    康熙冷哼一声,将它们放远了一些,起身就摆驾毓庆宫。

    梁九功欲言又止,频频去瞅心裕。

    心裕满面无辜:就算现在去给殿下报信说皇上要来了,也来不及收拾。

    “皇上,太子殿下说‘汗阿玛不管孤了,孤得想办法引起汗阿玛的注意’。”

    康熙挑眉:“哦?他想了什么法子要引起朕的注意?”朕可是憋了整整一个月没有过问!

    “太子殿下他总是唆使陈大人来找您告状,”心裕轻笑一声,解释起来。

    胤礽一发现汗阿玛为了憋住不见他,竟然掩耳盗铃,假装自己是聋子瞎子,伤心了一顿饭的时间,吃饱了顿时精神足了。

    汗阿玛不管他了,多么好的机会啊!

    于是胤礽开始问外头要书籍,要实验器材,全都是学习的东西,陈廷敬总不能说学习科学不好,学习外语不好。

    这一日,胤礽吃了甜美的橙,一边正享受着徐嬷嬷的肩颈按摩。

    每一次学习完成徐嬷嬷都会为他低头看书太久的颈部进行放松,这也是太医们认可的养生方式,因为久坐与长期伏案确实会造成颈部与腰部的不舒服,这也是皇上的老毛病了,太子殿下现在这个年纪可要好好保养,千万别累坏了,不然等长大可就难过了。

    胤礽念叨着要让陈大人有点儿事干,他看了看手中的橙,眼睛一亮:“去将研究院进贡来的橙送几个给陈大人。”

    陈廷敬接到太子的送礼,感到莫名其妙,来到胤礽跟前问他:“如今既非逢年过节,我又不曾做过什么值得殿下感谢之事,殿下为何要派人送水果给微臣呢?”

    “此为橙,是柚与橘杂交而成,”胤礽指着陈廷敬还过来的水果道:“虽是杂交,取二者之所长,产生了其独特风味,可做一新水果上市。”

    陈廷敬对水果倒是不曾了解过,听罢恍然大悟道:“殿下是为了让微臣见一见这橙,好为推广而做准备?”

    “那殿下可打错了主意,论在民间的声誉,臣不如如今炙手可热的丁思孔,也不如两江总督于成龙,甚至也比不得索相与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