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页
“明年开春?”姚思廉脸色一苦,大隋目前千疮百孔,四面楚歌,他心知肚明,撑不住多久,目前西京已经被困住了,各处道路被堵截,要不是有永丰仓,京城百姓都要挨饿了。 姚思廉恳求道:“国公,京城局势危矣,深秋不能进攻薛举吗?” 罗昭云摇头道:“呵呵,姚先生,你不必着急,在文史方面,我不如姚先生的学富五车,但是在带兵方面,我却有着丰富经验,虽然我不去攻打薛举、李轨、梁师都,但是他们也绝不敢轻易向西京出兵,因为背后就是我的大军,这就可以牵扯住了他们,战略方面,与出兵的效果是相似的。” 姚思廉对军事思维不太懂,平时也是纸上谈兵,此时听到罗帅这样说,心中稍安,微微点头。 罗昭云道:“姚先生,既然来了,想请你多逗留几日,给学生们讲讲一课如何?” 姚思廉愕然:“讲课?” 罗昭云点头道:“不错,有句话说得好,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原文化风气,很难影响到玉门关,边戍之地,文教落后,还处于蒙昧、落后的教育水准,缺少礼仪和教化,所以,我派人把地方的各大城一些教书先生请来,希望能统一请大儒给他们细讲一番儒家文化、中原风俗,让他们读经读史,接触中原文化多了,对我们中原朝廷的归属感也就更强,我把它称为软文化实力。” 姚思廉疑问道:“软文化实力,意思就要传授那些蛮夷和胡人中原文化?” 罗昭云进一步解释:“对,生人都提倡有教无类,我们的边戍,胡族众多,地方汉人,也得不到中原文化影响,导致这里民风彪悍,少知书,不懂礼仪,思想陈旧,如果我们能够认真教育,对边戍的稳定与安抚都有大作用。” 姚思廉虽然对这种提法很感兴趣,却依然有些不解地问:“可是,盛世兴文,乱世兴武,如今正逢乱世横行,如果平定祸乱才是主要,要是大隋盛世,搞这些还有见效,当下还管用吗?” 罗昭云脸色坚定,似乎胸有成竹的神态,给人一种他稳握大局的感觉,提出自己观点:“不见得,任何时候,那些孩子和青年人对学知识的渴求还是有的,我们影响了一批人,在各城内建立私塾和国学馆,安抚一方人心,还是有大作用,可以转移外界的战乱之苦,避免人心惶惶,无法执行新的政策。” 姚思廉兴趣被提起来,又能施展一下才能,欣然同意:“那好,姚某听从国公安排就是了,教书育人,授业解惑,这是姚某的本行,讲几天而已,举手之劳。” 大乱之时,儒生手无缚鸡之力,除了少许擅长谋计还能受到重用外,整体的文人士子都没有多大用处,只有到天下安定,这些读书人才能通过科举、门荫、推荐等,做文职官员,被分配到地方做县令。 姚思廉能在此时,凸显出大儒的作用,哪怕是给边戍胡族的人讲书,也觉得自己的学问用处很大,顿时涌起读经史子集的自豪感。 罗昭云微笑道谢,十分谦逊客气,把这位姚思廉弄得受宠若惊,对少帅礼贤下士,尊重大儒的印象非常好。 其实,罗昭云这是要树立典型,大好口碑,然后招揽各地人才过来,以前他是隋臣,而且有诸多朝堂门阀政敌排挤,加上杨广的猜忌,他可不敢把自己树立成孟尝君、信陵君那样,四处招揽人杰为己所用,那纯是找死。 即便写过几首诗文,都被杨广嫉妒狠上,加上战功不断,文武全才,使得杨广眼红其才能,故意冷落几次,要是他提取把自己标榜战国公子那种,估计早就被问罪了,这就是时局的限制。 如今,朝堂四分五裂,大隋将亡,罗昭云才能光明正大地准备接纳人才,甚至等杨广一死,他就可以颁布求贤令,在西北建立小政权了。 第0652章 大儒授课 金城内,一座西秦的王府被改造成了弘文馆,里面存放了许多书籍,一车车从中原运来的手抄本、印刷本,诸子百家、各类史书、诗歌文赋等等。 今日弘文馆内,聚集了上百人,都是从西海、浇河、枹罕、西平等六郡,调过来的边戍文人、私塾先生等。 早些日子通过张贴檄文,邀请各郡各县有志教书育人的士子文人们,到县城报名,然后统一送往郡府,再由郡府送往金城来。 在这里有为期几个月的集中培训,由中原儒生分门别类地,为这些边戍文人开坛讲座,提升他们的中原文教程度。 今日弘文馆的小广场上,席地而坐,满满的人,连长廊、房檐下都是人影,因为关内大儒姚思廉要给他们授课了。 不得不说,这姚思廉的确有才华,学富五车,读书万卷,毫不夸张,他先从诸子讲起,孔孟儒家,老庄道家,然后墨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都有猎涉,进行宏观讲解,对各家的思维道统,有了简洁意赅的论述,令这些边戍之地,读书不多的士大夫们,视野一下子开阔不少。 接下来,讲到文学,姚思廉提及司马相如《上林赋》:“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姚思廉仔细讲解,众人听得如痴如醉,中原文化中的大赋,辞藻华丽,恢宏大气,令人折服。 随后,南北民歌、古诗十九首、魏晋玄学文登,姚思廉也有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