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页
恭亲王到达东门的时候,太平军已经成功地在城头开辟出了一块安全的阵地,而且正在籍此扩大阵地的范围,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恐怕用不了多久,东城门就要陷落了。 眼见形势危急,已容不得恭亲王多想,他严令守城大军不得后退半步,一定要将城头给守住了,而且还要伺机将太平军给逐下城去。 在恭亲王的严令及指挥下,士气稍显低落的清军一扫先前的颓势,士气逐渐大涨,开始有力地狙击太平军。 眼前清军的气势猛涨,太平军虽有疑惑,但进攻的意愿更为强烈,因为愈强则强本就是太平军的制胜之道。 双方在城头的争夺更为激烈。 第三百七十五章 清军完了吗? 决定战场胜负的主要因素,除了士气,战略战术…等等之外,最基本,最重要的还是得看实力,象这样实打实的对垒,谁的实力强,谁就能够笑到最后,绝对没有花招可玩。 对比当前双方的实力,很显然,太平军此时的实力要远远胜于清军,所以,无论清军士气是涨是落,他们能改变的只能是败亡的过程,而他们最后的结局是注定了的。 依此类推,清军的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此时此刻,恭亲王心中十分的焦急,他是心挂几面,不仅要担心眼前的战局,更得留意宫内的动向,据哨探回报,宫内没有传出任何与撤退有关的消息,也就是说,皇上仍然没有安全地撤出。 事实明摆着,一定是皇上不肯走,但是,恭亲王可是事先与僧格林沁都说好的呀,皇上如果不走,那就用强,不管是绑也好,捆也好,非得将皇上带走不可,可是,怎么会到现在都没有动静呢,一定是僧格林沁临阵又退缩了,这不要他奕欣的老命吗? 事实真如恭亲王所料吗? 没错,事情的实际演变过程的确与恭亲王所料的差不多,也算是八九不离十,僧格林沁没能带走咸丰皇帝。 究其原因,他们还是有点估计不足,小看了他们的皇上。他们以为自己是螳螂,但让他们没想的是,咸丰才是他们身后的那只黄雀,最后,他们都坠入了咸丰的算计之中。 咸丰不但不愿意走,而且他早已料到僧格林沁会用强,所以,当僧格林沁来做他的思想工作之前,咸丰已经备下了后着,他决定,只要两人说不到一块,他便会向早已埋伏在一旁的贴身侍卫发出暗号,从而出其不意地将僧格林沁拿下,让僧格林沁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最后的结果是,咸丰命人捉住了僧格林沁,间接地让僧格林沁与恭亲王想强硬带走他的计划落了空,这同样也是为什么恭亲王迟迟没有侦知咸丰已经撤离的原因之所在。 而咸丰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他真的是想与顺天府共存亡吗?说不准,但至少在很多人看来,的确是如此,可是,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吗,没人知道。 恭亲王也不知道,更不理解,尤为气愤,但他能说个么呢,又能做什么呢,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极力阻止太平军向前推进,能拖一时,就是一时,他内心还怀着一丝侥幸,他仍然寄希望于僧格林沁能将他的皇上安全地带出去,但是,如果他知道咸丰早已将他的这一丝侥幸给掐灭了,不知恭亲王又会做何感想。 清廷君臣之间发生的这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并没有影响到太平军对顺天府城门的攻击,清军也一如既往地做着最顽强的抵抗。 战场逐渐进入了胶着状态。 举着望远镜看了看城楼的情况,保平安有点焦躁,太平军在占据如此大优势的情况下,攻了这么久,都还没能将东门攻下来,这真是让他憋屈不已。 “军师,清军什么时候变的这么能打了,竟然可以与我军斗个旗鼓相当。”保平安将手中的望远镜递给李鸿章,有点没好气地道。 本以为东门旦夕可破,谁曾想迁延如此长的时间,仍然未能如愿以偿,保平安的确是有点恼了。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清军虽弱,但毕竟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又岂能不爆发出一点潜力,还请将军稍安勿躁,再多忍耐一些时间,清军充其量也就是回光返照罢了,只要咱们再猛攻一阵,清军就只有溃败一途了。”李鸿章接过望远镜看了看,安慰道。 李鸿章明白清军已是疲态尽显,如今的抵抗只是末日的狂欢,支持不了多久,毕竟双方的实力摆在那里,最后获胜的一定是太平军。 “久攻不下,必定生变,军师可有办法尽快击溃清军。”保平安可不想再等了,如果这中途再生什么变故,他们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将军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办法不是没有,就不知效果如何。”李鸿章想了想,道。 “军师有办法,那真是太好了,还请赐教。”保平安听说有办法,大喜道。 “将军,你觉得先前的大炮之威如何?”李鸿章没有直说,而是谈起了火炮。 “那还用说,威力可谓之巨大,军师,难道你想再使用大炮攻击,那应该不行吧,城楼上可有着我们自己的弟兄呢?”保平安以为李鸿章想借用大炮攻城,大吃一惊道。 大炮可不是人,它可不会进行差别化攻击,一颗炮弹下去,虽然可以弄死不少清军,但太平军也会死不少人,这种城门失灭,殃及池鱼之事,他可不愿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