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页
又是三天,能恢复的人都恢复了,无法恢复的也把生命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可以说是活着的再次充满了希望,死去的也没留下遗憾。 义勇军总指挥郑润成将军率领两万余义勇军赶赴塔城,那里正有数万欢迎的人群在等待着他们。 2014911 8:18:34|9002469 第一章 拥军义士 79免费阅“托莫大叔,事情都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您就别激动了,” 胡飞温言劝慰着身边的老人,这个花白胡子的老头是昨天中午找到军营的,当时和他一起來的有好几十号人,这些人一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拉住别动队战士的手是又哭又笑、泪流满面,这个叫托莫的老头就是他们的族长,昨天下午來过之后,今天一大早这老托莫又到军营里找胡飞了, 老人是來找胡飞叙旧的,托莫老人第一回见面的时候就告诉胡飞,他是锡伯族的人,和胡飞是老乡,和义勇军的全体将士都是老乡,老头來这儿是听乡音、看家乡人來的, 锡伯族的老家在东北松花江、嫩江平原,遍布辽吉黑三省,满清时期,皇帝乾隆征发东北的锡伯族官兵家眷三千余人至新疆戍边,当时乾隆答应锡伯族的族长,七十年后允许这支西迁的锡伯族人返回东北故地,并赐给他们丰厚的赏赐封地, 七十年呐,锡伯族人掰着手指头查年头,查來查去始终也沒等到皇帝的回迁命令,而今清王朝已经灭亡三十年了,锡伯族人却仍然在西北的苦寒之地为我中华戍卫着边疆,年轻人,对故土、对民族的观念都淡薄了,上了年纪的人却始终沒忘了他们远在东北的故土家乡, 老托莫年纪越來越大,本來以为一直到死也不会再听到家乡的消息了,沒想到英勇的义勇军却仿佛专门为满足他的愿望一样从天而降來了新疆,义勇军,是东北的抗日义勇军;托莫,是当代锡伯族的族长,当听到义勇军战士说出纯正东北腔的时候,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激动地老泪横流,拉住胡飞的手就不舍得松开了, 刚回国就遇见老乡,不仅出乎胡飞也出乎所有义勇军的预料,听锡伯族老族长讲述陈年往事,坚强的义勇军战士也禁不住唏嘘不已, 万里他乡遇见乡亲,本來应该热情地让进营房上茶摆酒热情款待的,可激动地锡伯族长却根本不往酒桌上去,托莫老族长就愿意和胡飞、和义勇军的战士们说话聊天,有生之年能多听听年轻人讲述家乡的风土变化、人情世故,在老人看來可比吃顿饭喝杯酒有意义多了, 在老托莫的一再要求之下,胡飞只好带着老人到营房里参观了一番,虽说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捐赠的部分物资,可义勇军缺衣少食的现状却并沒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两万多义勇军的军装被服、粮饷辎重不是那么快就能装备齐全的, 看见家乡子弟兵如今的状况,锡伯族长擦干眼泪告诉胡飞:他现在就回去筹集粮草辎重,眼睁睁看着家乡的英雄衣衫破旧、忍饥受冻可不是锡伯人的待客之道, 老头还是个急性子,说走,一刻也不多留,胡飞拦都拦不住,托莫族长出了军营就去找和他同來的锡伯族人回去筹粮草了, 这边刚送走了锡伯老族长,营门外头又有人求见,來的还不是一个人,是一个车队, 來人姓史,叫史黎明,史家是塔城以南裕民县首屈一指的富户,这史黎明听说义勇军來了塔城之后,害怕义勇军不从裕民县过,就把家里能调动的现金全拿出來买成粮食送到塔城來了, 这位不惜破费万贯家财支援义勇军的好心人胡飞自然要热情接待了,不光是他个人接待,胡飞还把史黎明带去引荐给了郑润成,人家才是义勇军总指挥,史黎明这样仗义疏财的拥军模范,理应得到义勇军最高指挥官的亲自嘉奖, 郑总指挥干这种事自然是驾轻就熟,把义勇军的主要将领召集齐了,再找了乐队在旁边演奏了一支抗日歌曲,又把当时军装最整齐的别动队骑兵给召集了二十名,搞了一个小小的阅兵式, 这一下,底子、面子、里子全有了, 史黎明受到义勇军如此隆重的接待,心里头激动的不能自己,当欢迎仪式进行完宾主双方饮茶会谈的时候,史黎明就主动向郑润成承诺,这次只是他支援义勇军的第一批粮食,今后还有好几批粮食会源源不断的运过來,史黎明是打算倾家荡产也要支援这支抗日的军队了, 对史黎明的义举,义勇军从上到下自然是感激不尽,郑润成代表抗日义勇军给史黎明发了一面锦旗,上面是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抗日义士,拥军模范, 也不光是一个史黎明,义勇军在塔城休整的时间里,有无数的新疆民众捐钱捐物,塔城地区人民虽然不富裕,却仍旧拿出了他们的所有在支援着这支抗日的武装,因此而倾家荡产者已经突破了两位数, 不能在塔城接着住了,这天晚上义勇军众将领召开军事会议,将领们把各自部队受捐助情况说了一遍之后,郑润成立刻发现了其中的不妥,两万多义勇军不是一个塔城地区能养得起的, 虽然这里的民众很热情,可义勇军是抗日的队伍,不是扰民的军队,在这儿待的时间长了,这附近县镇的百姓都会受到牵连,如果因为要供养义勇军而导致大批百姓陷入贫困,这支英雄部队的当家人们又于心何忍, 走,义勇军必须尽快离开塔城,到迪化去,迪化是新疆省的首府,整个新疆的达官贵人、财富税收全都集中在迪化,只有那地方才能供养得起两万余人的义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