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文豪的悠闲人生在线阅读 - 第607页

第607页

    而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可以说,春联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而这种习俗甚至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算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甚至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而到了现代,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甚至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当然,到了这个世界,华国作为亚洲甚至全世界的大国,他的悠久文化历史那是一直备受研究的。

    更别说已经融入华国之一的日,笨了!

    当然,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在这诗里,无数人都能想到,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而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而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而在此刻大众的眼中,这就是一首入耳难忘的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尼玛,听到第一句,再看看自己想的什么玩意儿,一下子觉得弱爆了!”

    “高手就是高手。”

    ……

    ……

    大家也是对李旭升的诗句一阵膜拜。

    没办法,写诗他们不拿手,但说到品诗,这个是个读书人都应该有点了解的。

    也就那么一会儿功夫,开始了第二题……?

    ……

    “第二题是以景物为题,以“春天”为主题。”这时,作为主持人的曾可,也不耽误时间,立马报出第二题来。

    “好了,现在开始作答。”

    随着曾可的话音落下,有了之前的第一题的刺激,这不,大家这次有点踊跃了,几乎每一桌都有人开始挑选了!

    这一场其实也很容易,春天嘛,虽然现在还是冬天天气,但我的内心里想的已经是春天的景象了!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仅有两人作答,而剩下的还在冥思苦想着?

    很多人觉得时间不是问题,反正不就是喝酒吗?

    第260章 结束了!

    “我是没什么意见,毕竟之前都说了,李导能赶来已经不错,不过……”

    许幽梦撩了一下耳垂边的秀发,笑道:“你看大家都在等着你刚才那诗呢?”

    “我还以为什么呢……”李旭升轻笑,这不过是小事而已。

    不过大伙看着两人的对话,也是很懵逼啊?

    心里恨不得直说……

    老总啊,俺们真不是这个意思啊?

    虽然对诗句很有趣,但是他们更喜欢听八卦来着。

    不过李旭升可没解释,简单留下《春晓》大作,就离开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年少不懂孟浩然,再读懂时已惘然。

    而春晓,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级别的,就连三岁小童也能嘟着小嘴,背出那首朗朗上口的《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