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俗人回档在线阅读 - 第1231页

第1231页

    于是……

    100人——500人——1000人——2000人——2500人——3000人!

    会场里3/4的人都举起了手。

    意识到发生了罕见的突发事件,会场里的记者迅速地按着手里相机的快门,抓拍现场3000多人举手的画面。

    看着身后千人举手的场面,边学道对着话筒说:“《围城》里有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了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说完这一段,边学道放下话筒,坐回椅子上,不再言语。

    身为公众人物,他今天做的已经比较“出格”了,不需要说再多,引用钱钟书的话足够表明态度。

    全场都知道边学道话里指的是谁。

    刚刚发言的5个人,坐在椅子上,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如坐针毡。

    其中两人有心反驳,可是就算他俩敢正面“硬刚”边学道,在3000多人举手表态下,也失去了任何辩驳的信心。

    “交流会”结束,4000多人走出会场,全民大讨论由此开始,直至变成一场“汉语保卫战”。

    第0821章 逆向种族主义

    会场外,边学道再次遭到记者围堵。

    不管是否占理,他今天在会场上的言行存在“争议性”,所以更不会得罪记者,边学道面带微笑地接受了采访。

    一名看上去40岁左右的短发男记者提问道:“边总,请问您是否真的没听懂今天的发言内容?”

    边学道笑着说:“真没听懂。”

    男记者接着问:“据我所知,您经常出国参加一些商业谈判和社交聚会,而且我在一篇报道里看到过,说您的英语口语水平很高,难道是那篇报道的记者在撒谎?”

    嗯?

    这名男记者的问题很冲啊!

    男记者明着说的是写之前那篇报道的记者在撒谎,其实是暗指边学道说谎——要么是他跟外界吹嘘自己英语水平,要么是他故意在“交流会”上发飙炒作自己。

    边学道明白男记者话里的险恶,但他依旧保持微笑,说:“我没听懂,既有我英语水平的问题,也有对方发音是否标准的问题,还有一些单词过于专业的问题。别说是一门外语,就是国内一些地区的方言,也不见得人人都听得懂,而这也正是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的原因。”

    另一名戴眼镜的女记者提问:“边总,您是一名民族主义者吗?”

    边学道笑着回答:“我不知道你是怎么联想到‘民族主义’这个词的,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反对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

    “我不反对学习英语,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向国际化迈进,需要更多无障碍的对话……问题是,在与外国同行交流时使用外语可以理解,但是当面向国内同行或专业程度较低的听众时,为何不能大大方方使用母语呢?至少在国内,在同胞之间,我觉得,对汉语应有更多的自尊与自爱。”

    听了边学道的回答,提问的女记者转了一下眼珠,问:“可是边总,您不觉得,学者在会议上用什么语言发言,用什么语言写文章,向什么期刊投稿,是个人的自由吗?”

    又是一个尖锐的问题。

    边学道忽然意识到,自己刚才在会场上的言行,极有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舆论风暴。

    哎……

    到底还是“年轻气盛”啊!

    到底还是因为身家丰厚而忘掉了谨小慎微啊!

    老老实实赚自己的钱不好吗?

    假模假式地点评两句不行吗?

    装聋作哑做不到吗?

    为什么一定要在“交流会”这种千人场合,公开指出问题呢?

    奥运在即,全民学英语热潮正酣,自己怎么把这个大背景给忘了?

    事已至此,箭已离弦,当没发生已经不可能了。

    现在边学道只能尽力让自己的观点少一点漏洞,让更多人理解他的想法和行为出发点。

    他回答说:“学者在会议上用什么语言发言确实是他的自由,为了向国外学习先进理念,与世界交流最新成果,学者也应当掌握好外语、运用好外语……”

    “但是……”边学道话锋一转:“在使用母语促进本国公众理解科学、推动本国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方面,学者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义务。像今天这样的会议,应该发挥面向公众的科普功能,尽可能促进公众理解互联网前沿概念。”

    “人活在语言中,民族活在语言中,历史活在语言中,文化活在语言中,语言即世界,语言即人,语言是世界和人的存在家园。母语是灵魂,外语是工具。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打开世界之门,走出去展示自己,发展自己,英语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但也只是工具而已。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与国外交流,而不是拿英语来替代我们的母语。”

    “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文化凝聚力及软实力,母语是维护一个民族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载体,母语是连结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血脉。诗人荷尔德林曾说,若词语破碎,无物可存在。都德在《最后一课》里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