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文娱新贵在线阅读 - 第888页

第888页

    两部电影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都是建立在有一定的深度,引起了人们普遍思考,而且每个年龄段的人看,都会收获不同的体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常看常新。

    我是一位大学老师,看完电影就看到身边的朋友、班里的同学有人已经在讨论交流这部电影,谈论各自的体悟,全是一片赞誉,这也是我这么快写下这篇影评的原因。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在这一点上,两个国家教育都是类似的,或者说亚洲许多国家基本都是这样的。

    从一出生,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长大了找个好工作,娶妻生子走完这一生,却从未问过我们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采用填鸭式教育,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立马让我们去学,各种补习班、各种特长班……

    每天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告诉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都不重要……不要辜负家人的期待,要为自己负责……

    有的人在父母这样的安排下,成功了,他们成为了天之骄之,但大多数人呢?

    他们走向了另一条路,最终上个普通大学,找个可以生存的工作,有的则是没上大学,早早学习一技之长,便进入了社会……

    有的人也想要对抗父母,可是父母就会搬出他们那一套经验教训,告诉你,我们辛苦抚养你长大,做这么多都是为你你,这样你以后才能找个好工作,活的更好,而你现在要去追寻的那些兴趣爱好,又能有什么用,值几个钱,以后没法让你有稳定的收入,等等。

    张哲,电影的男主角,他在电影中跟《三傻》中的兰彻差不多,都是一个异类,只是有所区别,张哲没有那么特别,他更像我们普通人,只是更有一套自个的生活哲学和态度。

    他会为身边的人妥协,但还是会继续用自个的方式影响周围的人,他乐观、开明,更追求现实生活的简单幸福,而不是事业的成功,财富的积累。

    他为了爱情放弃了很好的工作和前途,到了陌生的魔都,只能找个私人企业做HR。

    他为公司招聘的年轻人,也不是类他,都是根据工作岗位来招聘,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他在小孩教育上,没有非要上重点,非要学画画、学钢琴等等的要求,但也不会反对妻子、岳母的这些安排……但他还是会尽量让孩子学她喜欢的,让所有人达成一致,让家庭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少男人会这么用心的关注家庭生活,他们多半忙于事业,忙于升职加薪,买大房买好车,给家庭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忽略了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这一点让我这样有家庭、儿女的男人深有感触。

    闲话不说,接下来我想对两部电影进行一些详细的对比。

    第一,同为喜剧故事片,在叙事手段上,两部影片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喜剧片发展至今,想在笑料上取得很大突破实在是很难的事。因此,一部优秀的喜剧片手段高明与否取决于对笑料的组织结构。

    《三傻》在全片的叙事结构上,采用了现在、过去两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互为解释。从而加强了影片的因果联系,增加了紧凑感。如果《三傻》采用顺叙的方式拍摄,结果就会显得十分拖沓。

    而《起跑线》也是有两条线索,一个是倒叙张哲和夏小米的爱情还有成长经历,另一条则是他们的孩子张朵朵面临上重点小学的问题。

    许多人讨论说,电影这两条线索犹如太极的阴阳两仪,最终都是转到了五六岁,特别是这对年轻夫妇回想他们成长之路,假想当时改变一个选择会对人生有何影响,会怎么样,十分的有意思。

    如同再现了我们经常后悔的一些事情,让人总是能投入其中,也思考自个的许多选择。

    可以说,在叙事架构上两部电影都很出色,而且很完美的契合了整个故事。

    第二,真正的幽默是含蓄的,不经意间就埋下伏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袱’,是笑料在细节层次上的组织结构,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两部电影的‘包袱’。

    《三傻》中伏笔比比皆是……我随便就能举出十几个:1,开学时‘消音器’不会说印度语导致后来演讲时稿子被改了也发现不了(影片也顺便抨击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2,开学时门口撒尿被电那一幕,结合‘消音器’多次在野外随地小便,使最后‘消音器’小便被电的发生得很自然;3,太空笔这个线索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套用美苏航天局‘太空笔·铅笔’的典故……等等。”

    第0659章 终于弄明白了

    前面是《三傻》的伏笔,在《起跑线》中,伏笔也有很多,许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结局。

    张朵朵不想回魔都上重点小学,所有人都反对,张哲也是不太确信,但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他拿出各种测试来让女儿做,不光是学习成绩,许多还是测试孩子的情商、勇气、应变。

    结果这个符合测试,让妻子、岳母家,所有人都是惊喜无比,最终都同意了朵朵继续在张哲老家的小县城上学。

    当夫妇两人临走前,送孩子新学期开学报道,分别之际,看着孩子告别进入学校的背影,张哲眼里浮现出了他自个上学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