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页
季盛彦眼角透着笑意, 他道:“我不要你写的字,我要你写得……” 林禹州扯了扯嘴角,他接着季盛彦的话道:“我们都老夫老夫多少年了?要我给你写情书也可以,你也要给我写一份,肉麻一些不要紧,我抗的住。” “好。”季盛彦立即同意,他嘴角的笑容更明显了。 两人在垂拱殿里说着情话,跟着的小黄门早就将头低了下去,他总担心因为自己知道太多,有朝一日可能性命不保。 等到太阳西斜的时候,林禹州和季盛彦才走出垂拱殿,皇宫里传来的暮鼓声,通知着各个部门的官员们,下衙的时间到了。 林禹州和季盛彦接下来的计划是去护城河集市,于是他们在皇宫里就换了便服,坐上马车后直接朝着城外方向而去。 经过两年的发展,洛阳城早就今非昔比了。城区很多老街巷道都被拆除,按照原来的城市轮廓重新进行了规划。城区的商业街以步行为主,铺的是青石板路,剩余的街道浇灌的是水泥路,为了方便百姓出行,还特意在水泥路上镶嵌了木轨,铺了专供马匹通过的“马路”,木轨马车是百姓常用的城内公共交通工具。 因为重新规划过,城内的河道自然也是清理过的,现在内城河的水清澈见底,里面养了很多游鱼,都是可以食用的,外城河的水稍微浑浊一些,用来洗衣刷地是不成问题的。而且百姓日子好了以后,家家户户基本都打了水井,再加上朝廷以每二十户为一个单位,免费打了公共水井,这就将百姓日常用水的问题也解决了。 这届洛阳令是一个有重度强迫症的人,在他的治理下,洛阳的商业街规规整整,他喜欢将卖同样东西的店集中在一起,这就使得各个商业街都呈现出一段一段的,每一段都不一样,最里面的那一段是卖吃食的,人最多也最热闹。 快要到城门口时,林禹州和季盛彦跳下了马车。他让车夫将马车赶到“停车场”,自己则和季盛彦站在了一条商业街的路口。这条商业街处于洛阳城最外围,占地面积很广,由三个大集市组成,集市后面建了三个大戏台,每天都会吸引无数商贾游人前来看戏听说书。 东汉时期,戏曲并不流行,戏台上唱的大多数为乐府诗,只是相较于一般的乐府诗,这里的表演增加了故事感以及戏剧性,说书则是由凉州传过来的,当然最先提出这种娱乐项目的是林禹州。 林禹州站在街口的青石牌坊处,对季盛彦说道:“天还没黑,我们先去逛一逛?” 对于林禹州的提议,季盛彦欣然应允。 这条街称之为青龙街,是去岁老城新改时建造的。街道上的集市跟城外的集市不同,护城河集市是临时的,入驻的商家除了洛阳本地的还有外来的客商,但城内的集市,多为固定商家,基本以洛阳商人为主。 林禹州和季盛彦跟着人流走进青龙街之后,发现三个大集市是被围栏分开的,头一个卖的是司隶地区的特产,紧挨着的那个卖的是比较贵重的古玩器具,第三个集市就是纯粹卖吃食的。 林禹州走进第一个集市的大门,发现这里的店铺都是统一样式,跟凉州集市上的档口很像。店铺类别多样,最热闹的就是棉花店和煤炭店。棉花和煤炭都是近些年兴盛起来的事物,还都是过冬利器,在这样寒风凛冽的日子里,特别受百姓欢迎。 看着棉花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棉花店对面的成衣铺却门可罗雀,林禹州笑着对季盛彦说道:“我要是成衣铺老板,肯定跟棉花店合作,采购棉花做一匹厚实的棉衣出来。” 季盛彦道:“成衣铺未必没这么想过,恐怕棉花店恐怕不愿意。” “所以才需要护城河集市啊,商业垄断可不是好兆头。”林禹州眯了眯眼,他可不想将财富集中在少量的几个商人手里,“这事得记着,年节后需要在朝堂上讨论讨论。” “不说政事。”季盛彦拉着林禹州径直朝第二个集市走去。跟头一个集市一样,第二个集市也有特别热闹的店,那就是书店和玻璃店。只是来书店的多为学生,他们买的也不是四书五经,多为传奇故事,其中以《董卓传奇》卖的最火。 林禹州对玻璃制品不感兴趣,他对《董卓传奇》很感兴趣,看到有人拿着这本书匆匆而过的时候,他就拉着季盛彦走进了书店。 这家书店是甄尧的产业,自从他跟凉州合作之后,就打通了经商的任督二脉,产业铺设越来越广,各种营销手段也越来越多,大有朝大汉第一商人发展的趋势。 书店里贩卖的书籍很多,分为科举类和非科举类,科举类别比较规范,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数术律法等等,非科举类的就很杂了,但最受欢迎的就是故事传奇类别的。 《董卓传奇》的作者叫逍遥客,林禹州拿到书后翻阅了几章,发现书中将他描述成了一个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的人,尤其对他的相貌描写,那简直是各种华丽辞藻堆积。由于形容词堆的太多,林禹州在脑子里按照作者的思路画了一个图,发现那根本不是人。 怀着一种奇妙的心情,林禹州放下了《董卓传奇》,他在书架上翻了翻,发现还有《文若文集》,《奉孝文集》等等,这应该是他们流露到外面的作品,被有心人收集刊印了。 “好像不止一次作为的主角了。”林禹州低声对季盛彦说道,在水浒世界时,他就是《大宋英雄传》的主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