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页
荀彧笑了笑,将手中的书籍放到书架上,跟着郭嘉走了。 林禹州一心二用,自然看到了郭嘉和荀彧的动向,不过他也不在意。跟司马晨聊天,也是想了解一下司马家族的状况和想法。据司马晨说,司马家族很重视朝廷变革举措,家主司马防一直注意这洛阳动向,这次司马朗参加科考,就是司马防一力促成的。 “第一届科考,只有堂兄参加了,我学识差太多,只能跟着弟弟们先到大汉学宫求学,以期学有所成之后,能下场科考。” 林禹州笑道:“司马兄谦虚了,以你的才能,便是今次科考也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的。” 司马晨端起茶杯抿了口茶水,没有反驳林禹州的话。 大家又聊了会儿,直到司马晨的朋友来唤他,才分开。目送司马晨离开后,林禹州为季盛彦倒了杯茶水,“不愧为河内最强世家,司马防居然会让嫡长子试探科考水深。” “世家内部就如朝局一般,关系复杂,有赞成科考的,当然也有不赞成的,司马防此举,是为了堵住家族内其他人的嘴。”季盛彦将茶水喝下后,又道:“世家大族的生存之道。” 林禹州抿嘴,世家的生存之道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一条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同历史上的诸葛家族。诸葛三兄弟分投三国,史学家称其为“龙虎狗”,诸葛亮投蜀汉,为丞相,是龙;诸葛瑾投东吴,乃重臣,为虎;诸葛诞投曹魏,任将军,为狗。不过称诸葛诞为“狗”,并不是讽刺,此“狗”出自《史记》,表示有功之人的意思。 “能取曹魏而代之的家族,司马家的人从不缺少野心。”林禹州想着刚才的司马晨,看似老实,聊天之时却也知分寸,不该讲的话分毫未露,“都不简单,你说司马懿以后会如何?” 季盛彦对司马懿不感兴趣,扫了一眼三楼看书的学子们,道:“君弱臣强,他会变成什么样,端看刘协会成长到哪个地步。” 林禹州轻笑起来,自家伴侣说的不错,臣子什么样很大一部分是由君王决定的。这个世界的刘协虽然年纪小,但也能看出其心性,聪明有魄力,敢想人之不敢想,敢做人之不敢做,只要不长歪,未来他会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林禹州决定暂时不想这些烦心事了,他站了起来道:“大汉学宫的开幕仪式我们没现身,这会儿有时间,我们去看看吧。” 季盛彦起身,他对大汉学宫不感兴趣,但对陪着林禹州逛大汉学宫很感兴趣。 第202章 三国建工忙(41) 五月中旬的时候, 扬州历阳汇集了三十位即将参加会试的学子, 这其中士族站了三分之二还多。就这个时代而言, 普通人要想读书, 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能力,运气,缺一不可。 董媛翻了翻名单, 感觉蒙学和义学的推行势在必行,百姓不读书, 便不知礼,家国则无力。 “出发的日子定了吗?”马超推开了书房的门,他走到董媛面前说道:“陈温大人说, 这些学子都是扬州的财富, 请我务必照顾好他们,最好会试后还能将他们送回来。”陈温是扬州刺史, 五十多岁,很睿智的老者。 “陈使君这话要是被学子们听见了,肯定以为他在诅咒他们考不上。”董媛合上名单,“凉州进行行省变革后,其他各州都知道了凉州缺人才,接下来就会轮到他们, 陈大人有囤人的想法也正常, 只是我们只负责送, 至于有多少人愿意回来, 那可就不好说了。” 马超皱眉,“这话怎么说?考中进士,留在国都,那是正常,可没考中,怎么不回来?” 董媛笑道:“你忘记大汉学宫了?没考中的学子估计大部分都会去大汉学宫进学,待日后再考,除非朝廷下令,学子必须回原籍考试,但目前各处还有战乱,这显然不能施行。” 马超眼睛微瞪,他拉了张椅子坐在董媛对面,“你的这番话,还有一个人说过。” “孙策的那个朋友,周瑜?”董媛见马超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便笃定道:“瞧你这表情,我没说错啰?” 马超竖起大拇指,“你不当将军当军师也可以的,猜对了。之前跟孙策他们一起吃酒,周瑜就说过行省变革,人才第一,学子去国都之后,恐不愿回归故里。” “他是扬州解元,见识肯定比一般人多,再说洛阳是大汉中心,只要是有野心的人,当然想留国都做官。”董媛见识过各种各样的聪明人,周瑜都能排前列,他的眼界肯定比一般人长远。 “言归正传。”马超将话题拉了回来,“什么时候出发?” 董媛算了算时间,回答道:“五月二十日。我们顺路去徐州,将那里的学子也一起带走。” 马超点头,“行,我告诉伯符出发日子。” 定下出发日子之后,扬州的学子就准备起来,他们也不是闺阁小姐,所以大部分人带的行李都很简单,当然也有学子还想乘马车,带下仆,被董媛给拒绝了。她规定所有学子轻装简行,待遇跟军中士兵一样。 这话要是马超和孙策说,这帮学子铁定要闹,可说话的是董媛,他们就都怂了,毕竟在这个时代,被女人比下去,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更何况他们自诩学富五车,身上更不能有这么个“污点”。董媛也是抓住了他们这个心理,将了这些学子一军。 不过也也有例外的,周瑜虽然看着像个文士,但真打起来,却并不输于孙策,所以听到这个规定之后,他很快就接受了,还很庆幸,因为这个规定断绝了家中长辈给他安排娇妾美婢随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