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写皇帝的同人被发现后在线阅读 - 第211页

第211页

    他们三人就要把他拖下榻。

    韩悯无力挣扎:“去了去了,我穿上鞋就跟你们去了。”

    楚钰道:“你早这样不就好了?”

    韩悯坐起来,理了理衣裳,委委屈屈地穿鞋。

    温言挨着他坐下:“你拿我写话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么一天?”

    楚钰在另一边坐下:“我看我最爱的话本,最后看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你知道我有多害怕吗?”

    谢岩没有说话,毕竟韩悯没有写他的话本。

    而韩悯被夹在中间,瑟瑟发抖。

    也不知道葛先生有没有把他的话本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卖。

    拖延了好一会儿,韩悯还没把鞋穿好。

    楚钰正要催促,韩礼在外面敲门道:“悯弟,宫里来人了,伯爷让你快点出去。”

    韩悯迅速将鞋穿好,朝外面应了一声:“好,来了。”

    他对三人道:“肯定是圣上过来了,今日恐怕是去不了了,改日再去吧。”

    说完这话,他就匆匆溜走。

    推开门时,韩礼还在外边,他越过韩悯的肩,看见房里堆得满满的礼物,自嘲地笑了一下,又对韩悯道:“就在外面,快过去吧。”

    韩悯点头应了,脚步急促穿过回廊,目光在院中搜寻。

    院子里站着两列捧着东西的宫人,他下意识往前边看去,领头的是傅询身边新提拔上来的内侍。

    说不准人在正堂里,和爷爷说话。

    他加快脚步,走到堂前,又在原地停下脚步。

    原来傅询没来,来的是卫归。

    韩爷爷对他笑了笑,道:“你傻站在那里做什么?还不快点过来?”

    不知道怎么的,韩悯就是觉得有点闷,走到那边去,与卫归闲聊了两句,卫归弹了一下他的发冠:“先接旨吧。”

    “好。”

    “圣上体恤韩老太爷年老,韩大公子腿疾,特意免了这些虚礼。”

    于是韩悯扶着爷爷,站在院子里,俯身作揖。

    他越来越觉得心口发闷,连卫归说了什么,也听不大清楚。

    大约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韩悯束冠,给他赏了许多东西,那些宫人们手里拿着的都是。

    第二件事,就是从前先皇判韩家“私修国史”的罪名有误,傅询早先就派人重新调查此事,发现了些许端倪,正在派人重新查探。

    这也就意味着,韩家罪臣的名头很快就可以摘去了。

    听到这个好消息,韩悯才感觉舒服了一些。

    他心想,或许就是为了这件事情,傅询才不得闲。

    不要紧,明日他进宫就行了。

    送走宫里的人,他便和楚钰等人一同出了门。

    去看看他们三人另给他准备的生辰大礼。

    松烟墨客的话本子火了之后,白石书局经常在卖书前几日,就放出消息。

    到了卖书那日,所有人都围在白石书局外边,早早地排起长队。

    今日也是如此,书局外一早就挤满了人。

    韩悯站在街口看着,暗中松了口气。

    看来他们都去看《丞相》了,《起居郎》应该无人问津。

    却不想楚钰揽住他的肩,道:“我今天早上过来看,发现我们的书竟然撞上同一天了。”

    韩悯心虚地笑了笑:“是吗?好巧啊。”

    “是啊,真巧啊。不过我不在乎印书那点小钱,就跟葛先生说,凡是买《丞相》的,都送一本《起居郎》,算是赠品。等会儿我进去给你拿一本,算是礼物,这个可比红珊瑚好看多了,是吧?”

    韩悯的表情逐渐呆滞。

    作者有话要说:老傅没来,悯悯有点难过

    不过难过很快就被惊天噩耗冲淡了

    悯悯:我人都傻了

    第73章 他心乱了

    韩悯束冠这日, 收了许许多多的礼。

    韩家人给他的,他的朋友们给他的,还有宫里给他的。

    旁的人难得有一次宫里的恩赏, 东西都好好的供在案上。

    傅询却生怕他不用, 还特意让传旨的人带话给他,送的纸笔墨盒, 明天他进宫,就要看他用上。

    韩家人都在院子里接旨, 谢恩之后,前来传旨的卫归就让宫人们把东西都送到韩悯房里去。

    韩家人都在,韩礼自然也在。

    他站在韩悯后面,看着流水一般的赏赐,再看看和探花郎楚钰、御史大人温言站在一块儿说笑的韩悯, 忽然想起几年前自己行冠礼的场景。

    他们家在桐州城, 也算是小富之家。因着兄弟四个, 只出了他一个读书人,冠礼办得也十分气派。

    那时韩爷爷还没有回到桐州,替他束冠的是族中一位举人长辈。虽然也德高望重,但是也比不上被先皇夸赞过“堪为文官之首”的老韩史官。

    他家里人都不太懂得风雅之事, 收的礼物也不过是寻常的一些玩意。既比不过韩悯收到的珊瑚华贵,也比不过他的孤本古籍珍稀。

    那位长辈说他有状元之才, 日后必成大器。

    他也是这样想的,年少时老师就说他颇有天分,在私塾中比同窗遥遥领先。

    后来考了秀才举人, 在桐州那样的贫瘠之地,也是难得的头一份。

    他一直自命不凡,直到来了永安。

    柳老学官说他的文章不好, 他认了,细细地改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