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新闻署
书迷正在阅读:快穿攻略:这个男神有点甜!、抗战之小军医、逐梦芳华、血族魔后:我在魔界很受宠、陪宁修仙、光之隐曜、肆虐在诸天、开天录、五零后记事、末世正能量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皇帝本人就是最终的司法解释啊! 赵煦说某个臣子有罪,他就有罪!至于是贬官还是流放,就看赵煦的心情了。至于御史台这个拥有重大疑难案件以及诏狱的审判权,同时也是法定上诉机关的存在,并不会阻碍赵煦的意志。换句话说,那些贪官可以买通御史台,可以诱导舆论转向,致使御史台和皇帝打对台。但是,皇帝不松口,这些个贪官就在诏狱待一辈子吧! 瞧瞧,这就是皇帝的权力。 别以为宋朝的皇帝比唐朝的皇帝权力小多了,其实因为宰相分权了之后,宋朝皇帝的权力是进一步加强的。别的不说,军事权、审判权、财政权,这三个大权几乎都被皇帝掌控了,还有谁能跟皇帝扳手腕的?一个都没!别看御史台“铁骨铮铮”、“刚正不屈”,但御史台每一次和皇帝打对台,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为何? 这都是皇帝要脸面,不会轻易展露实力,免得说他“圣心独、裁”,不听谏言了。以前,赵煦是没有露过肌肉,大抵上是因为文官们的反抗都很激烈。虽然赵煦也很强势,愣是把一大批文官都贬官了。但是,这种影响到现在都没消除,赵煦也是有点后悔的。 人就是这样,总是会觉得年少轻狂了,如果当时再徐徐图之可能会更好。皇帝也是人,赵煦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现在他决定把这把尚方宝剑按住,只把剑柄露出来威胁文官: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相信,能做到这等高官的都不是傻子,赵煦都把威胁说了一清二楚了,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唯独蔡京冷眼旁观,心道:“好一招以退为进,怕也是那个商贾子的计谋罢!官家自以为拿捏住了《京华报》的命脉,殊不知,这是他故意送上门的。今后官家固然可以让《京华报》按照他的心思来刊登新闻,但那商贾子却是占了最大的便宜,等同被朝廷招安了。即便没有官身,却胜似有官身。哼,一个在江湖的御史台么?真个是好计谋,好计谋!” 不得不说,蔡京对权谋的触觉是顶级的,赵煦怎么出招,他都能第一时间明白这一招的用意。 可惜的是,蔡京如今已经“身败名裂”,失去了先手,也奈何不了这个阳谋了。不然的话,蔡京绝不可能让这等衙门出现的。 蔡京太清楚了,若是给平头百姓掌控了弹劾权,那么他们这些官,还做得有什么乐趣可言? 只是看得出来的文官,都不敢作声;那些愣头青一样的文官,或者是肥头猪脑的贪官,又偏偏瞧不出这一招的狠毒之处。蔡京也是暗自着急,却无可奈何。好在,这也不是完全的坏事情。要知道,当事情摆在台面上,就完全是双刃剑的。这大抵上就是“我能往,寇亦能往”的意思,你能建立报社,我也能建立报社啊? 说实话,做官,特别是在大宋做官,谁没有些把柄的? 只是有的官把自身的把柄藏得很好,而有的官把柄握在别的官手中罢了。 也就是说,只要是能争权夺利的东西,都能变成党争的一部分。甚至蔡京已经在盘算着,怎么利用报纸重新掌控权力了。不得不说,蔡京的思维确实并非常人能及的,他的洞察力也是出类拔萃的。 正如蔡京预料的一样,很多官员都选择了闭嘴不言。唯有一些赵煦的亲信开口,称颂这是仁政。 赵煦点了点头,很满意这个结果。 在赵煦看来,这不是威逼利诱,而是在为自己掌控百官而必须做的事情罢了。 “既然诸卿没有异议,那么这个新的衙门,叫甚么名堂好呢?” 赵煦扫视了一下周围,发现这些文官都好像哑巴了一样,赵煦觉得不爽,开始点名了:“安卿,你认为这新衙门,叫甚么名堂好?” 因人设岗的事,在宋朝并不算少见。而因事设岗,好像也不少。御史中丞安惇冷不防被问道,只能硬着头皮端着朝笏出列道:“陛下,臣认为用‘报署’,似乎符合此衙门……” “嗯,还算不错。”赵煦点了点头,觉得还是满意的。“李侍郎,你认为呢?” 中书侍郎李清臣被这么一问,也有点傻眼了,他向来少急智,只能附和说道:“陛下,臣也认为‘报署’这名称不错!” 赵煦不太高兴了,报署报署的,一点都不大气。 “朕倒也有个意属的名字,叫‘新闻署’如何?”赵煦定了定神说道,“‘新闻署’主管报社一事,只有取得朝廷颁发的许可,方可兴办报社。且报社必须受到‘新闻署’管理,对报道的新闻负责。一旦有诬陷、捏造之事,轻则罚款,重则停刊整顿,甚至取消报刊号。报社社长也要下狱上刑,受到惩戒。 ‘新闻署’也要整理出新闻规范,定期召集各大报社社长学习,该如何报道事实。同时,朝廷要求报社报道之事,报社不得推却。没有证据之事,不可报道!” 这就等于定下基调了,文武百官一听,好像还算不错?于是乎,也就接受了这个新衙门。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就是等于招安那些报社、小报了。有管理,总是好过没有管理的。而且,有了衙门之后,报纸产生的税收,也有了可查找的途径。这就等于间接促进了税收,充实了国库。怎么说都好,也是一项有益之举。这时候的宋朝,虽然贪官污吏不少。但能做到京官五品以上的,大多也还有“致君尧舜上”的报复,也就都通过了,没人反对。 赵煦点了点头,很满意这个结果。能这么顺利达成这个新衙门,他也很意外,本来还以为要经过一番周折才行的。“那接下来,就该诸卿议论一番,这个‘新闻署’要设在哪个衙门之下了……” 这时候,就是六部、大理寺、枢密院争权夺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