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春闺秘录:厂公太撩人在线阅读 - 第742节

第742节

    齐瞻竹愣了一下,遂摇摇头:“不曾收到过了。”

    自从国朝的暗探被捉住之后,大雍便没有传出什么消息来了,他所能知道的情报,绝大部分都是汪印送到万映楼的。

    “国公爷,本座也没有接到多少大雍的消息了。”汪印回了这么一句话。

    齐瞻竹神色变了变,一下子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汪印这句话虽然短,但蕴含的意思,实在让人精心。

    连汪印都不曾得知大雍的动静,那么也就是国朝面对大雍的时候,是被蒙上眼捂住了耳?

    直到这个时候,齐瞻竹才知道传闻并没有错。

    传闻称,当初安插在大雍的暗探,是由汪印所一一埋下的,鸿胪寺其实没有做什么事情。

    他的心突然快速跳动了一下,隐隐明白了汪印先前说那些话的意思。

    汪印说,让十八皇子成为太子、成为国君也未尝不可,难道是……难道是……

    汪印点了点头,直言不讳:“正如您所想的那样,本座预料大雍必定会有所动作。在这个时候,应当尽快让国朝平稳下来。”

    这是汪印艰难作出的决定,也是他认为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这些年来,他和阿宁站在纯妃身后,支持二十一殿下争夺太子之位,与韦皇后一系早已经成为不死不休的仇人。

    如今纯妃之死、皇上驾崩,必定与韦皇后脱不了干系,仇恨一直都在加深。

    汪印知道,他要为纯妃报仇、要查清楚皇上驾崩的真相,就必须与韦皇后斗到底,这 也是保证他们这些人安全的最好办法。

    在得知永昭帝驾崩的时候,汪印的确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已经改变主意了。

    “国公爷,失去云州五城,对大雍来说,绝对是剜肉剔骨的事,但大雍似乎并不是很在乎,这可能吗?”

    汪印和齐瞻竹都很清楚一点:这绝不可能!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大雍失去了云州五城之后,真的没有做过什么样的努力来将其夺回来。

    大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大的可能便是:他们知道最后云州五城必定会回到大雍手中!

    可是,云州五城既然已经被国朝夺得,又怎么会再让大雍夺回去呢?

    除非,国朝出现极大的动乱,或是国朝国力极大削弱,变得不如大雍,那么大雍就有可能将其夺回去。

    “国公爷,皇上驾崩了,没有比这更大的动乱了。本座相信,大雍所等待的,便是这样的机会。”汪印这样道,说出自己的结论。

    之前他艰难才能营救那些暗探离开,来不及在大雍做什么样的布置,如今也不能知道大雍的消息,但是大雍要知道国朝的消息,想必不难。

    毕竟,当初在望渊城中,大雍的陈屠尽对他们这一行的情况非常熟悉。

    在国朝之中,当有人一直为大雍通风报信,想来大雍早就知道皇上驾崩的事情了,甚至,汪印还在猜测,皇上的驾崩,有没有大雍在其中推波助澜。

    但这些,他都没有时间去查探了,但是可以作防备。

    “国公爷,朝局之事不外如此。皇上驾崩之后,必定会有诸皇子争夺太子之位,国朝动荡混乱,百姓深受其害,国力也会不断削弱。”

    这个道理,汪印都不用多说,因为大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在短短二十年间,大安朝之所以能超越大雍,除了国朝内部稳定之外,还以为大雍夺嫡而元气大伤,此消彼涨,就发展成为如今这样的局面了。

    风水轮流转,当初大雍的情况,如今在国朝之内出现了。

    齐瞻竹明白了汪印的意思,接话道:“所以,要让国朝以最快的速度稳定下来,你……二十一殿下不争?”

    如今,朝中已没有能与其竞争的势力,除了汪印。

    如果汪印和二十一殿下都不争的话,那么韦皇后一系就真的占了绝对的上风。

    这太子之位、国君之位,落在十八殿下那里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汪印,是作这样的打算?

    可是,十八殿下并非国君的人选,并且韦皇后还有可能是弑君之人,将国朝交到这样的人手中,也是下下之策。

    “国公爷,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将国朝暂且交代韦皇后一系手中,也并无不可。”汪印淡淡道。

    “暂且?”齐瞻竹敏锐地捕捉到这两个字。

    汪印点点头,肯定道:“是,暂且。国公爷,国朝之事就拜托国公爷了和中枢重臣了。本座相信,这是最快让国朝平定下来的办法。”

    即便这个是齐瞻竹所说的“下下之策”,也不得不为,这便是国朝如今的局势。

    而对汪印来说,这却是上上之策。

    第1378章 对话(1更)

    朝中没有官员知道汪印去了定国公府,更不知道汪印作了什么样的决定,但是所有人都在密切探听着与汪印有关的消息。

    在邵家,邵世善厉声吩咐道:“还是没有任何发现?汪印和二十一殿下必定还在京兆,给本官仔细地找!”

    他脸色阴沉,发出了一个个指令,令所有仆从都前去搜索汪印和郑云回的下落。

    待仆从都离开后,突然有一个人影从博古架闪了出来,无声无息。

    这种似曾相识的出场方式,也在十皇子府上出现过。

    这个人,自然就是为十皇子郑训出谋划策的蒋新芝。

    郑训大概永远都不会想到,他的岳祖父邵世善与蒋新芝的关系,要远比他更为密切。

    事实上,蒋新芝之所以能出现在郑训面前,也是邵世善所安排的结果。

    此刻,蒋新芝笑了笑,这样道:“大人,事情到了这一步,即便汪印和郑云回还在京兆,也对大势无碍了。”

    他在邵世善对面坐了下来,笑得从容淡定,看其动作语气,显然是与邵世善平起平坐。

    郑训在邵世善面前,都要小心翼翼俯首低眉,而他的“属下”蒋新芝却与邵世善平起平坐,这就耐人寻味了。

    听得蒋新芝这么说,邵世善的眉头舒缓了一些,点头道:“蒋大人所言甚是,只是本官着实有些着急。汪印……太不容易对付了。”

    邵世善很清楚,如今这个局势,看起来韦皇后占尽了上风,但是这个“上风”实在是太虚了,随时都有可能会崩裂坍塌。

    韦皇后杀了皇上,这件事情经不起仔细推敲,若是真要查探起来,韦皇后绝对是弑君的重点怀疑对象。

    尤其,还有一个汪印。

    邵世善派出那些人去击杀郑云回的时候,是真的想要郑云回的性命,却还是让其逃脱了。

    郑云回成功被救走,那就意味着有了最大的变数。——汪印扶持郑云回,挟势力攻打而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邵大人,你忧心过甚了。我倒认为,就算汪印胆敢拥郑云回为帝,也是失了民心大义。谁会支持他们?”蒋新芝这样说道。

    他和邵世善所想的不一样,从韦皇后成功杀了永昭帝那一刻起,蒋新芝就觉得事情已经成功了。

    汪印,汪印如果真的那么厉害,此刻为何会隐而不出?

    那就说明了,汪印的势力其实不足以用来争夺天下,过去永昭帝对其如此忌惮,格局还是太小了。

    “邵大人,不管汪印是不是出现,那些后续还是得尽快去做了。趁着现在韦皇后还伤着,方便行事。毕竟,大雍那边也准备行动了。”

    蒋新芝此来,就是为了与邵世善说这些的。

    大雍……

    听到蒋新芝提及“大雍”,邵世善不禁有些心神晃动,好一会儿才稳定下来。

    其实也是这么回事,他当真是忧心太甚了,不管汪印接下来会不会出现,他们要做的事情也不会更改。

    他抚了抚胡子,淡淡说道:“本官知道了,你让他们都放心吧。京兆这里的事情,本官会安排好的。”

    他们筹谋那么多年,也差不多是时候摘些果实了。

    第1379章 新君定(1更)

    韦皇后的确心狠手辣,不仅对永昭帝这样,对自己也是这样。

    她刺向腹部那一刀,虽则说已经尽量避开要害,但是她并非习武之人,对自己身体结构并未了如指掌。

    可以说,那一刀是她以性命来冒险的。——幸好,她赌赢了!

    当韦皇后睁开眼睛的时候,尽管全身都感到无比疼痛,但是眼中的喜意根本就压抑不住,整个人如在云端漂浮一样。

    那是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觉,若不是她喉咙干涩,她真想大笑出声。

    她赢了!她赌赢了!用自己濒死在鬼门关走了一圈,换来了她皇儿的至尊之位,值得,太值得了!

    此刻的韦皇后是所有人关注的重点,坤宁宫这里有无数太医和宫女内侍守着她,她只轻轻动了动,便立刻被注意到了。

    “娘娘,您可醒来了,太好了,太好了!太医,娘娘醒了!”绿琴惊喜地喊道,唤来太医为其诊治。

    与此同时,她弯腰趋近了韦皇后,小声地说道:“娘娘,国公爷将一切都安排妥当了,请您放心。”

    国公爷,自然是承恩公韦晟。

    韦皇后之所以敢这么放心地昏迷过去,自是将一切都托付给承恩公府了,也十分相信自己的父兄。

    现在听到绿琴的禀告,她心中越发大定。

    父兄将一切都安排妥当了,现在她既然已经醒了过来,那么一切也就尽在她的掌握之中了。

    韦皇后不再强自压下四肢百骸的疼痛,随即便发出一声痛呼,虚弱地说道:“杀……杀皇上的人,是汪印……”

    纵然是第二次听到这样的话语,坤宁宫这里的太医内侍们仍旧内心惊惧,连大气都不敢喘。

    是了,当时皇后是在紫宸殿中的,现在皇后彻底清醒过来了,紫宸殿中的真相也就能昭昭了。

    大安原本动荡不已的朝局,随着韦皇后的清醒而似乎稳定了一些,然而底下的暗涌却是更激烈了。

    国有大丧,每个官员都穿着一身白衣,脸上都带着悲痛,步履却是无比匆忙。

    特别是礼部的官员,忙得脚不沾地,是连悲伤的时间都没有。——他们在忙着处理永昭帝的丧礼。

    按照大安朝的礼制规定,帝王须得从显德殿出殡,而后再抬入皇陵。

    如今显德殿前已经跪了大大小小的妃嫔,她们断断续续地哭着,令这里弥漫着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悲痛。

    帝王驾崩了,不管有多意外,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驾崩,这都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终结了。

    所有朝臣都很清楚:皇上驾崩了,永昭年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