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文学网 - 玄幻奇幻 - 红楼之沧海横流在线阅读 - 红楼之沧海横流_分节阅读_32

红楼之沧海横流_分节阅读_32

    观察一个人做出来的事情就能大概猜测出他的能力和性格,青年越看越觉得这位江源大人不简单,再想想那位太子殿下落魄之时就能引来这样一位有才之士前来投奔,可见将来必然是位了不起的明君啊。可惜当初太子殿下崛起之前,他尚在家中读书习文,待到他考中了科举,坐上了官位,这位殿下已经不是他轻易就能够接触得到的了。发迹的晚就是容易吃亏,哪怕科举时间只差了三年也是天壤之别,若再不举荐自己而是一步步地苦熬的话,也不知还要再等待多少年才能完成自己心中的壮志,所以明知道自己的身世会惹江源厌烦,青年还是自动送上门来,只求能受江源的引荐,能够得见太子殿下。

    青年心不在焉地和周围的人闲聊着,眼睛却向着正堂的方向瞄着,只盼能看到江源江侯爷,好在他这群人之中大部分都和他一样偷瞄着正堂,否则他们这般前言不搭后语的闲聊恐怕都未必能进行得下去。

    又过得许久,正堂之中走出一位青年,身着青袍,腰扎玉带,头上戴着进贤冠,虽然看起来不过二十多岁的年纪,却气度优雅从容,眉宇自含威严,傲寒如梅,浓烈胜火,远胜群伦。他身后明明站着不少厚禄高官,可竟然没有一人能够盖得住他的锋芒,等到再细细看时,那迫人心神的光彩又消失不见了,青年身上反而流露出一股看透世情的温润来,好似刚才的咄咄逼人只是旁观之人的幻觉一般。

    虽然此时无人介绍,但是人群之中的青年心神一凛,此人必是江源江清远!这位冠英侯爷竟然有如此风采,果然见面更胜闻名啊。

    江源站在正堂门口没有向他这边走来,而是与其他重臣轻声交谈,这难免让青年有些丧气,不过他还是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很快就平复了下来。江源乃是朝中重臣,当朝驸马,招呼同样是重臣的宾客以及亲近的亲朋才合常理,以他现在这么低的职位,在这里还有人招待就不错了,若是换了一户高官怕是连门都不让他进。

    按照京城里的规矩,抓周之礼要在午宴之前完成,见时辰差不多了,江源引领着宾客们走入中堂大厅。厅堂虽然不小可也不够放下这里所有的客人,所以此处厅堂门窗都已经打开,方便身份不够亲近高贵的客人能够从屋外看到里面的情景。

    外面的宾客也不计较,难道要让他们去和屋中的那些高官贵胄争辩或者拥挤吗?反正廊上放有许多炭盆,站在那里一点也不冷,在外面看还是在里面看也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青年站着的位置比较好,占据了一处窗户,很容易就能看到厅堂里的情况。堂上的桌椅早已经移开,在正中的位置放置着一张很大的桌案,上面摆放着形形/色/色的小物件,有印章、儒释道墨法兵纵横等等的百家经书、笔、墨、纸、砚、刀、剑、弓、矢、算盘、钱币、账册、玩具、吃食之类常见的事物,最后还要放上一盒胭脂。这胭脂却是靖朝京城里抓周特有的规矩,拈周试晬,测试的就是品行,再有就是各家对幼儿的启蒙教育,这盒胭脂就是最好的测试了,若是女孩抓了还能说是爱美,若是男孩抓了可就成了贪花好色,品行不端了。

    靖朝的男女大防没有明清之时那么严重,就是有也只是民间腐儒们的讲究,一般人家只是稍稍避讳,皇家在这方面更是百无禁忌,所以当常宁公主亲自抱着儿子走进大堂的时候一点也没有出人意料。众人向她身旁看去,站在她旁边的女子光从衣着上就能看得出是太子司徒晟的正妃柳氏,而跟在公主身后的一位年轻妇人身着艳丽的亲王王妃服侍,年岁不过二十余,就算没见过的众人也能猜出那是谁了,必然是顺王司徒晖的皇妃杨氏。

    太子妃和常宁公主一向亲厚,算得上是长嫂如母了,她来到这里一点都不奇怪,可为何顺王妃也会来冠英侯府参加宴会呢,顺王不是一向和太子殿下不和的吗?青年想了想,虽然顺王一向与太子殿下不和,可是江源毕竟是朝中数的过来的重臣,手中权柄比起其他五部的尚书还要大,更是攥着京畿大营十数万的大军,可谓位高权重了,这等人物就算不交好也不能得罪,顺王这段时间可谓处处遭殃,哪里会在这时候给自己找麻烦呢。就算里子过不去,面子情还是要讲的,总不能让人当面挑出错来,所以即使顺王再怎么不愿意,还是让顺王妃来参加宴会了。

    这位杨姓王妃就是出自当初拒绝高祖赐婚的那个杨家,几十年风水轮流转,杨家也不像当年那么风光无限了。当初还能拒绝皇家,嫌弃皇家泥腿子的出身,现如今却要上杆子攀附起皇家来了。杨氏乃是杨家嫡支所出的嫡长女,从一出生就是按着皇妃王妃的路数培养起来的,可谓温和大气,品行端庄,自幼读画诗词歌赋都有涉猎,尤其擅画,据说所作的书画比起当朝的书画家都不差多少了,当算作是才女了。可是这位才女的长相就没那么好了,虽然也不能说是普通,也能算得上清秀可人,可是若说是明艳动人就有些夸张了,只能说是中上而已。

    闻听顺王司徒晖对于杨王妃的相貌不是很满意,因此纳了很多侍妾,还养了不少戏子……咳咳,也难怪这位顺王妃的脸色不怎么好看,总有一丝愁容,可见日子过得不怎么顺心。

    青年正在那里盘点着听闻到的八卦,却听大门处的下人高声禀报:“太子殿下,顺王殿下驾到!”

    只这一句就让在座的所有宾客精神一振,太子殿下竟然亲自到来了吗?!

    ☆、第四十六章 拈周礼顺王暗生计读献策路野有遗贤

    太子殿下当先走入大堂。只见司徒晟身着皇子常服走了进来,头戴翼善冠,身着蟠龙袍,腰扎玉带,面带微笑却气魄逼人,一眼望去自生威仪,目光到处压得在场的群臣尽皆俯首,光凭气势便知不凡。他身后跟着的顺王司徒晖服饰上倒是没多大差别,不过是衣纹变成了蟒袍的样式,其余都是相同的。论起相貌来这位顺王爷可谓出类拔萃,英俊潇洒,胜过太子殿下许多,可是论起气魄可就大有不如了。两人先后走进大堂,众人却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太子的身上,对他倒像是视而不见,这可不只是身份地位的差别就能解释得通的……

    太子乃是储君,顺王也是亲王,众臣子见到连忙施礼,一番拜见之后太子才走到桌案旁边,他也不见外,站在常宁公主身旁逗弄起她和江源的儿子,说道:“外甥的拈周之礼,孤这位舅父怎能不来呢?”

    那孩子也不认生,圆滚滚黑溜溜的大眼睛望着对面的司徒晟,忽然伸出两只小手抓住了司徒晟的手指,一咧嘴笑着说道:“舅舅……”虽然吐字还有些含糊不清,可也把司徒晟逗的一乐,他干脆从月华手中接过了这个小外甥,抱在怀里哄逗起来。这样的场景让四周的宾客一惊,暗道江源果然是太子殿下的心腹爱将,常宁公主与太子殿下的关系也必然异常亲密,否则身为太子之尊的司徒晟又怎么会如此对待这么个无知小儿?

    江源夫妻同司徒晟的情谊他们参不透,这群人又哪里知道司徒晟私底下最喜欢逗弄他这个外甥?司徒晟自幼就没得到什么父爱,对自己的父皇连尊敬都谈不上更别提什么父子之情了,因此他对待自己的儿子也就从来不讲究什么父道尊严,对司徒烨和司徒灿都是经常抱抱哄哄的,慈父劲儿十足,害得柳氏只能充当严母,否则两个儿子就要闹翻天了。他对待表侄也就是他表弟江宁的儿子江城都是疼爱非常的,这个更合他眼缘更加聪慧可爱的小外甥更是深得他宠爱,要星星不敢摘月亮,疼宠起来比江源这个亲爹都厉害。

    将外甥还给妹妹抱着,太子看了看桌案上的摆设,随手拿起了上面的一枚印章,一看之下不由乐了,“清远,你怎么连自己的官印都摆到上面了,这要是被孤的外甥抓走了可怎生是好?”只见那枚白银制成的印章,上面卧着一只猛虎,下面的印文是九叠篆,上书六个大字“侍郎兵部之印”,正是江源的兵部左侍郎官印。

    江源笑道:“不过是让小儿抓着试试,就算真抓到了也不能送给他,不过看看他有没有做高官的命罢了。”

    司徒晟一听也觉得有趣,思量一下从怀中取出半块白玉雕刻的虎符放在了桌案上,直把周围围观的宾客吓的不轻。那可是掌管城外京畿大营十数万将士的虎符啊!一半在司徒晟这里,一半在老皇帝手中,就连江源这个实际上的管理者手中都没有,现在就这么轻易放在桌子上让一个小儿抓取,要不要这么随便啊?!

    司徒晟自己倒没觉得刚刚的行为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笑着说道:“那就看看孤这个外甥有没有领兵的命吧,说不定将来也是个威风八面的大将军呢。”

    一直站在旁边不发话的顺王司徒晖皱了下眉,撤出一丝假笑来,也走上前说道:“既然太子殿下都如此热心,本王这个做舅舅的也不能空手而来啊。”他随手在袖子里一抓,取出一条丝巾来放到了桌案上,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这可是芳情大家的丝巾,用来测试‘贪廉愚智’真是再好不过了。”他在“愚”这个字上加重了读音,就好像这个小小孩童就是个蠢人一般。

    听到这句话江源双眼微眯,不动声色,其他亲朋的脸色却变得有些难看了,那个什么芳情大家听着好像很高大上,实际上就是一个卖艺又卖身的艺妓,她的丝巾竟然混入冠英侯府抓周的东西里,万一被小孩子抓中可比抓到胭脂严重多了,这可就不是一句风流倜傥能够解释得了的了,岂不是说这孩子将来会流连欢场……这位顺王还真是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要狠狠地下江源的面子不可啊。

    就算知道顺王的作为很是过分,不过他到底是当今亲封的亲王,这种时候就算是身为太子的司徒晟也不好阻止,其他人更不好插话。抓周中本来就是要放一些不怎么好的东西的,玩具、吃食、胭脂都是这一类说法不好的物件,那么客人非要加上一条寓意不好的丝巾也是说得过去的,还真的不能算做错了。

    江源脸色不变,只一挑眉毛,就像没看见顺王无礼的做法一样,淡淡地对司徒月华说道:“时辰差不多了,快让宝儿去抓吧。”

    这番表现比起愤怒咒骂更让顺王皱眉,司徒晖原本没有得罪江源的意思,因此他才带着杨王妃来参加宴会的,可后来见到江源和司徒晟一搭一和君臣相合的样子心气难免不顺。他这边焦头烂额,头痛欲裂,老三却直上云霄,化身成龙,当初这个老三那么落魄竟然还有江源这样的贤能之士上杆子前去投奔,这怎能不让一直倒霉的他愤怒不已?!他本身就是个极度傲慢之人,心胸也不够开阔,怒气一起就忘记了本心,故意拿出那条丝巾来下江源的面子。他本以为江源会露出些怒意来,谁知这个年纪轻轻的侯爷竟然仿佛微风拂面,一点儿都没有露出心意,城府之深远超他的想象,难免让他一惊。这样深沉的城府,这个对手果然不容易对付!

    常宁公主司徒月华就好像没看到刚才顺王的无礼一样,轻柔地将爱子放到了桌案上,任由小小的男孩自行选取上面的物品。那个小孩子见到这么多有趣的东西瞪大了眼睛,笑得更开心了,开始还打算走上两步,后来大概嫌弃自己走得太慢,干脆往桌子上一趴,爬了起来。这个小孩童的举动立刻吸引了屋里外面所有人的目光,倒要看看他会去抓什么东西。

    宝儿沿着桌子转了两圈一屁股坐在了桌案正中,偏偏什么也不抓就是在那里瞧着,左左右右前前后后看了半晌,就是不肯伸手。太子妃柳氏看得有趣,忙逗着他说道:“宝儿,快去抓,看到什么喜欢的就抓过来。”

    宝儿看了看桌边的太子妃,又看了看身边的东西,过了片刻才又懒洋洋地换了个姿势开始继续爬动,动作相当迅速敏捷地抓住了身前一把制作精细的小木剑。

    周围立刻有人说道:“好!抓住了木剑,将来必然武艺非凡,战功卓著!”

    话音刚落,宝儿又开始了爬动,三两下就蹿到了亮闪闪的官印旁边,一把就抱住了那只威风凛凛的老虎印纽拖到了自己的身边。看来亮闪闪的东西对他很有吸引力,老虎的造型也让他很开心,抓在手里就不肯撒手,拖着官印和木剑又奔着旁边的书本和笔墨纸砚冲去了。

    书这种东西宝儿见过不少,他的父母都喜欢在他面前念书。江源觉得犹太人的教育方法也是很可取的,干脆就在宝儿身边放着的所有的书本封皮上抹上了一些蜂蜜,引着孩子去舔,他还有理,说是为了让儿子从小就知道什么叫做“书中自有千钟粟”。现在宝儿一看到书本就会条件反射想起甜甜的蜂蜜,直接就冲向了书本。

    左看看右看看,小孩子完全不知道要拿哪个为好,不过月华却不担心。抓周毕竟是要讨口彩的,她也生怕儿子抓到什么不恰当的东西,所以还是有所准备的。小孩子都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因此她干脆将儒道法墨这类诸子百家的书籍包上了色彩明亮的书皮,至于佛经道经这类预示孩子会出家的书则包裹着黑颜色的封皮,这样小孩子肯定不会对这样的书感兴趣了。

    宝儿看了半天,最终还是挑了一本最厚的《说文解字》拖了过来,小嘴放在书边上就开始啃,可是抓周的书又不是江源平时抹了蜜的那种,当然没有甜味了,啃了两下发现书页不甜,宝儿立刻将它弃之敝履,双手一伸就示意要抱抱,说什么也不肯再去抓其他的东西了。

    旁边的奶娘一看江源点头示意,连忙把这位小祖宗抱了回去,其他的宾朋则开始说起这孩子抓过的三样东西来。宝剑、官印、书本,文武双全还要掌权,确实是不错的口彩,场中刚才的尴尬气氛瞬间一扫而空,立刻又热烈了起来,众人都好像选择性失忆一样忘记了刚才顺王那挑衅般的举动。

    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午宴正式开始,推杯换盏,宾主尽欢,宴席从中午摆到了晚上,这才渐渐散去。兴致高昂的司徒晟当场给这个才满周岁的外甥取了名字——江煊,煊是作名声大、声势盛、温暖绚丽来讲的,此字用的是火字边,正是司徒晟给儿子的排辈,取这个名字代表他将江煊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也预示着他和表弟江源的关系要比众人猜测的还要好,里面的含义赴宴的群臣怎能想不到?

    没想到太子殿下和江源的关系竟然如此亲近,说是推心置腹也不为过,一些打算离间二人的家伙不由想打退堂鼓,顺王的脸色则更加精彩。

    无论在场众人想的是什么,这场宴会都带给了他们不少新的认识,总算没有白来这一次。青年从头到尾也没找到机会与江源交谈,不过他还是留下了自己写的一本策论投献,只盼江源看过之后能对他有个好印象。

    夜晚,江源自己把自己关在外书房里面怄气,今天顺王竟然敢给他下套当着众位宾朋的面让他下不来台,虽然当时他好似不在意,其实内心深处相当的火大。

    没想到最近遍及全国的世家勋贵大战还没让这位顺王殿下焦头烂额,竟然还有闲心来他家里惹他心烦,很好……江源眯起眼睛,太好了,看样子得给这位顺亲王多找点儿事情做做啊……

    心里想着事,他顺手拿起一卷书桌上的卷册来看,这里不是他放着机密文件的内消遣、自娱自乐或者看一些投献书册之类的地方,桌子上的卷册是一些文人官员送来的诗词歌赋策论文章,没什么要紧的东西。

    靖朝刚刚兴起科举,毕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虽然科举渐渐变为主流,但是举荐也是继续纯在的,科举和举荐谁也没比谁高级到哪里去,也没什么高下之分。江岩的儿子江宁就是被举荐为官的,当初于刑部做了员外郎、主事,现在已经在边关做道员了,名义上是负责督查粮道,实际上则另有重任,等到这一任官员做完就可以光明正大升为刑部侍郎了,可谓前景光明远大。举荐和科考并行,也就导致了“投献文章”这种行为的产生。

    上一世的唐代也是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无论白居易也好孟浩然也好李白也好,当年都有做过投献的事,送上自己的作品是为了能让名士高官看到自己的才能,能够举荐为官好施展抱负,实在不是什么坏事。

    靖朝的投献不止包括文士还包括了一些位卑的小官,他们自认为富有才华,可是却位卑职小,或被上司狠狠压住,难以施展抱负,因此才向重臣投献,渴求能被举荐给皇帝或者太子一展才能。故而江源自从当年被封为了冠英侯之后就常常能收到这样的文章,有的写的不错,他也会甄别之后举荐给司徒晟选用,有的则完全不行,他也就当个乐子用来派遣时光。因为真的有通过向江源投献而让太子殿下重用的人存在,所以这几年他收到的文章书册是越来越多,不过他也没有拒绝的意思。路野有遗贤,草莽多壮士,这里面还真的有不少人才,还是耐着性子看看的好。

    翻开书册,第一页两个字映入眼帘——“五策”。这两个字似行非行,似草非草,独具韵味,却不是名家的气象,倒是颇有些书生意气。

    翻开下一页,上书“农策”二字,再向下看“盖神农辨百草,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授民农时;舜命后人,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安民之要,首在教之。”就这一句就让江源打起了精神,坐直了向下继续看去。书后系统的总结了农牧经验、加工贮藏之道,着重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精耕细作,防旱保墒,轮替耕作,保证土地肥力。而且文中提出要改变农民百姓对于粮食的看法,推广麦子的种植而减少黍米和粟米的,增加粮食产量更好的应对饥荒。靖朝还是有不少人家种植黍米粟米的,可是黍米粟米产量低,远不如麦子,如果能够推广麦子,食用面粉,确实能够更好的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

    农策上只是大略的写了一些作者的看法,一看就知道还有下文,不过书册页数有限没办法全篇搬上,只能大略涵盖一下而已,可就这么一些大略的看法就可以知道这位作者绝对涉猎过农家甚至墨家的学说,而且相当有见地,是学以致用的典范。

    再向下看,“农策”之后就是“水策”,内里又分为河道和渠道两个部分,河道讲的是如何防患水灾,从河道的形势、防患水汛,工程结构甚至计算方法、管理制度等等一一加以说明。而渠道部分则说明了如何设计水渠、斗门如何配水、官员如何监督检查、发生事故又怎样修理等等,精彩之处一点都不逊色于刚才的农策。如此看来此人并不拘泥于农学,对于其他事务也颇有涉猎,这就不只是一般二般的人物了,这人绝对是个人才!

    既然书名五策,除了农策水策当然还有剩下的三个章节,分别为商策、民策和军策。

    商策讲明如何在发展商业的情况下有效控制商业,将国家对商业的管理细化,如何合理税收,怎么才能保障对外的贸易能够得到更大的利益,做到富国而不乱国。民策强调了设置乡老辅助管理百姓,调解民间纠纷,普及基础教育,减少迷信。军策提出怎样设置兵役,如何系统募兵,民间丁壮要做到每年至少接受一个月的军事训练,保证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军。

    翻看完最后一页,江源合上书册长舒了口气,此人见解独辟蹊径,擅长设立制度进行管理,表面上好像农家或者墨家,其实这些都只是他的手段而已,此人真正重视的必然是法家!不过现在早过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倒是有些百家融合的意思。江源自己就曾涉猎儒、道、法、墨、兵、纵横等等学派的思想,对这位“兼儒墨,合农法”的作者不由大感兴趣。

    仔细翻看册页中的说明,这本五策的作者名叫林钧,祖籍苏州,世代书香。他还有个亲戚大为有名,正是现居扬州的巡盐御史林海!

    ☆、第四十七章 酬壮志翰林郎投书试才能冠英侯问策

    林海,字如海,祖籍苏州,生于世禄之家,书香之门,文举探花出身,历任翰林、御史、知府、巡盐御史之职,曾经风光无限,意气风发,可惜现如今却过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这位林如海林大人从血统上来算还是投献之人林钧的亲叔叔。

    林家不是什么世家,在靖朝之前虽然也传袭了百余年,但一直都是耕读之门,家中有一些田产,子孙也读过几本书,能写一些诗词文章,却没出过什么官宦之人。到了高皇帝举事的时候林家看准时机也参与其中,一路捐钱捐物,出谋划策,在大靖开国的时候积功封为了侯爵。按理来说林家也可以算是勋贵了,应该还有爵位来着,可惜不是。当年林如海的爷爷作的一手好死,直接就拖累了子孙后代。别人家最多也就闲着没事养几个清客便算了,可这一位一兴奋学起了战国时的孟尝君,仗着家中积攒的钱财恨不能弄出几千几百的食客来,能不遭皇家忌讳吗?太宗皇帝一怒之下借口他献于宗庙的酎金不纯,是为大不孝,差点就直接就把他给夺爵了。朝中重臣挨个劝告才拦下了太宗皇帝,可林家到了林如海父亲那辈爵位就到头了,至此林家最多算是家境富裕一些,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人家了。

    林如海的爹林壑虽然爵位只有芝麻绿豆那么大一点儿,但是好歹家中有祖上留下来的百万之财,过得三妻四妾富贵荣华,也算是度过了美满幸福的一生。可问题出来了,林壑生于富贵之家,按着勋贵们的规矩早早的就有了房里人,结果正妻还没进门呢就闹出来个庶长子,他的岳家也是豪门大族之人,若是闹得太过难看那这亲事也就完了,林家的声誉也要遭受打击。所以这个林壑连着那位侍妾带着自己的亲生儿子都给丢到了苏州老宅那边,也不在族谱上登记长子的姓名,而且一分钱也不给老宅那边,完全不管他们娘俩的死活。

    那侍妾本来想着生了儿子能够正式开脸成为林壑的姨娘,没想到姨娘没当成,反而要带着个拖油瓶被赶到苏州,她心一横,干脆连儿子也不要了,直接找了一户富商嫁进去做了妾室。这个还是婴儿的林大公子林沂没死在苏州老宅还真是万幸,他凭借着老宅里的藏书连蒙带猜竟然也学得了不少学问,到得他十几岁的时候林壑就一命呜呼了,那位正妻目光短浅,怕他来争夺林家的家产,不许他拿家中的金银,只准他带走老宅的几箱子藏画。

    林沂完全依赖自学,因而才学有限,不足以科举为官,倒是他得来的那几箱子藏书培养出了自己的儿子林钧。林钧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名师的指点,虽然才学出众,但是科考之中就处处吃亏,把握不住脉络,二十多岁才考上二甲进士,可名次上却相当惨淡,到得现在还只是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因此才有了这投书进献之事。

    依照他当初科考取得的名次,熬上一辈子怕也未必能熬到中枢,弄不好连个地方上的主政官员都没得当,到告老还乡那天能混到五品官就算不错了,那不是一身的才学都要枉费吗?

    林钧知道他这样的情况若想要出人头地青云直上就得有人举荐才行,而这举荐的最好人选就是身为太子心腹的江源。他很清楚江源与林海之间的仇怨,所以特意留下投献之书,又在其中详细说明了自己和林海之间的关系,希望不要被林海过去的所作所为连累,能够为江源所举荐。